五峰山的主要景点及自然景观(下)-昌黎发布
五峰山的主要景点及自然景观(下)
“白云乡”刻石
在韩文公祠正门前东侧路旁一块峭岩壁面上月下绮谭,刻有“白云乡”3个大字。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的《昌黎县志》记载,此石刻为昌黎县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崔树宝于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题镌,字写得敦厚、飘逸,颇有诗情画意李宇清。“白云乡”出于《庄子·天地》“乘彼白云,游于帝乡”一语,喻五峰山一带如仙境一般史正良。另,
姚启凤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撰写的潮州韩文公祠碑记中有“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诗句。
药师塔
在韩文公祠的东北部的锦绣峰前,有一柱峭岩高耸,“宛如浮图,名药师塔”(民国版《昌黎县志》语)。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天,山石道范志完到此地游览时,云“此天成文笔峰也”,疑指认药师塔为“文笔峰”;为此,药师塔又可称“文笔峰”。
“大钊望海台”
在韩文公词的东南方——望海峰山顶上,有一方峭岩平铺在峰顶前探部位,为观赏“地尽忽惊天水合,怒涛千尺腾蛟龙”的壮丽景色的最佳地。相传李大钊来五峰山时,多次伫足其上望海,被人称作“大钊望海台”。
“孤松”
韩文公祠背后的平斗峰绝顶上,有一棵长有数百年的松树从石缝中挤出,孤立不群,傲视苍穹。1919年夏天,李大钊到五峰山韩文公祠避暑,在紧张的写作之余,见此松触景生情黄其萍,遂起笔名“孤松”,在发表《五峰游记》时第一次使用,后来在发表随感录和一些文章时多次使用,使之成为了他的主要笔名。在“五四”时期,人们盛传一首歌谣:“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被挡访客。”其中“孤松”于敏构型,则是用的李大钊这一笔名,隐喻李大钊。
龟石
在挂月峰的峰顶东南角部位,有一片石半悬于峭岩之上,立足韩文公祠的庙台上仰望,极似一龟;其上有印月痕,如弓弯然他诚然担当。相传每年农历中元节之夜,圆月如挂龟石之上,故而五峰山的西峰名“挂月”。
李大钊避险洞
由范公洞出韩文公词西门往西北行约200米,再往上攀登,挂月峰西部高处有一个十分隐蔽的山洞,洞口高2.5米,宽l.35米,里面深不可测,曲折通向庄窠顶上另一个出口。据山里人相传,1924年5、6月间李大钊到五峰山韩文公祠躲避军阀政府的缉捕时,守祠人刘克顺曾领李大钊到此,嘱其情况危急时到此洞内躲藏本兮死因,以避险。现称“李大钊避险洞”。
飞来石
由韩文公祠东北向上有一山径,可顺山径绕过韩文公祠背依的峭壁之上西行。顺此山径可达庄窠顶(与西五峰山颠连的山峰)陈珮骐,并经庄窠顶上的石径去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若不去镇窠顶,可顺山径直攀西五峰山的最高峰——飞来峰。飞来峰顶部巉岩高耸,直插云天,峰顶巨石如飞来一般,海拔507米,人称“飞来石”;立足其上王广文,劲风猛吹,有振衣欲飞之感。
李大钊问路石
西五峰山前西部一道坡岭为由县城登五峰山必经之地,因清朝时马家山村与韩文公祠之间的辖境有分歧,被裁定以此岭为界,故名“界石岭”张帝问答歌曲。界石岭呈市北走向,南与土山顶(海拔281米)相接,北连挂月峰,西南去百余米为马家山村,东临深涧。1987年夏天重修五峰山韩文公词时,在界石岭高处一墩台上矗立起李大钊汉白玉全身塑像;待通往五峰山的盘山公路修成后,上山顶顶部建成一个较大的停车场颤栗汪洋2,游人可顺山路而下,直达界石岭。
在界石岭与土山顶交接处,有一块山岩平铺,其西为由马家山上界石岭之径文娱缔造者,其东北部下方隐有通往五峰山韩文公祠的山道邓晓坤。据考证,此处为1907年夏天李大钊与三个同学一起初次冒雨登五峰山时迷路之地。当时,山中云雾密布,细雨霏霏贝蒂寄生虫,樵夫和牧童皆不见踪影黑花杀手,李大钊等人找不到上山路径,徘徊于此,情急中呼喊:“何处为五峰?”待五峰山韩文公祠那里传来“此处即是五峰”后,才寻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找到了隐蔽此石东北山崖下的石径,顺路而达五峰山韩文公词。此石现在被称作“李大钊问路石”。
马家山
马家山在界石岭西南百余米远处,为由昌黎县城去五峰山韩文公祠必经的山村。山村地处土山顶西坡,有一溪流相伴。村中曾绿林密布,景色幽雅列强路。李大钊在《游碣石山杂记》中专有记述:“犹忆五峰前马家山湾,树林葱郁接云际,层层碧叶艾梦萌,青透重霄,虽暴雨行其下不知也。”村前还有“泉水从石上流着,潺潺作响”(李大钊《五峰游记》)之景。李大钊生前来五峰山,多次路经马家山,并在村中居民家小憩。
(县文化研究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