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小动物的片段五、入出息观(8):2、五种修习: 五、十六胜行修习(1)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8)-大象佛学图书馆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377
五、入出息观(8):2、五种修习: 五、十六胜行修习(1)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8)-大象佛学图书馆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8)
五、入出息观(8):2、五种修习:
五、十六胜行修习(1)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
五、阿那波那念所缘(入出息观)
2、五种修习
五、十六胜行修习
如是于圣谛中善修习已,于见道所断一切烦恼皆悉永断,唯余修道所断烦恼。为断彼故复进修习十六胜行。
《瑜伽论记》卷第七(之上):「第五十六胜行中文分为三,初牒前总标、次释、后结。初即为断修惑故复进修十六胜行。言胜行者有何义耶?昔远公述:八因缘故名胜行。备法师云:是智慧性不共外道故名胜行。今解:胜前见道故名胜行。」
昔远公述:八因缘故名胜行。慧远法师《大乘义章》卷第十六:「十六特胜如成实说。毘婆娑中亦广分别。言特胜者。此观胜于不净观法故名特胜。胜相如何。释有八种:一、破患胜。不净观门但破贪欲。此观能破一切烦恼。何故而然。一切烦恼因恶觉生。念出入息除灭恶觉。恶觉断故烦恼不起。故破一切。二、断结胜:彼不净观但能伏结,十六特胜亦伏亦永断。三、宽广胜:彼不净观但观色法以为不净,特胜通观色心等法。四、微细胜:彼不净观但观骨等,特胜微细能观无常断离灭等。五、坚固胜:彼不净观缘他身起,得而易失。十六特胜缘自身起描写小动物的片段,得而难失谢韵仪。六、调停胜:如成实说,彼不净观未得离欲,已自厌恶。如彼婆求河边比丘,由观不净服毒坠高求刀自杀,如药过增反更为患。特胜不尔,能破贪欲而不生厌。七、所生胜:如毘婆娑说,彼不净观增众生想,以其观察男女等骨为不净故。十六特胜增长法想,以空三昧之根本故。八、所异胜:如毘婆沙说,彼不净观与外道共,十六特胜不共外道。具斯八义故名特胜。」
五种修习:算数修习、悟入诸蕴修习、悟入缘起修习、悟入圣谛修习,现在是第五种修习「十六胜行修习」。
十六胜行修习,从开始的阿那波那念的算数修习,进一步可以修到悟入诸蕴修习,诸蕴修习熟练后还可以进一步透过观行悟入缘起修习,悟入缘起修习熟练了还可以悟入四圣谛的修习,乃至证得初果,证得初果以上可以进入十六胜行的修习,根据后面的文义,其实十六胜行的修习通于凡圣,凡夫也可以修的。
「如是于圣谛中」,这一位像前面一段文「于圣谛中」,不怕辛苦,于四圣谛里边「善修习已」,能善巧的这样修习、这样观察。「于见道所断一切烦恼皆悉永断」,「见道」,就是初入圣道的时候叫作「见道」,实在是见到什么?就是见到诸法的寂灭相了,就叫作「见道」。这时候成就了无漏的无我的智慧了,烦恼「皆悉永断」,在这范围内应该断的烦恼都完全断了,主要是断了五下分结里面的这三个烦恼,就是身见、戒取、疑;初果还没有断贪、瞋。五下分结里面身见、戒取、疑、贪、瞋,这个贪、瞋要二果、三果才能断掉。「身见」就执着有我。「戒取」就是外道的邪知邪见的修行的方法,那不是道。对于圣道没有「疑」惑了,没有疑惑心了。这三种烦恼断了,「一切烦恼皆悉永断」。这是声闻乘说的见道。
《大日经》,是密宗的经典,就是《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有一句话:「于诸法本寂,常无自性中,安住如须弥,是名为见谛」,「见谛」就是见道。「于诸法本寂」,这也是《般若经》的道理。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龙套王这是从无常观、从缘起观,从缘起中观无常,通达一切法寂灭相。大乘说的「于诸法本寂」就是通达缘起,就是知道一切法本来是没有,就是有了也还是毕竟空,这叫诸法本寂,诸法本来是寂静的。「常无自性中」,没有真实的体性,过去也是无形,现在也是无形,未来也是无形,就在一切法宛然而有中通达一切法寂灭相,具有空的胜解,「安住如须弥」,行者的心念如须弥山这样安住武石磊,心不动摇,「是名为见谛」,这是见谛。这是大乘说的见道。
「唯余修道所断烦恼」,就是修道所断的烦恼还有剩余、还没断;就是贪瞋和五上分结没断。「为断彼故复进修习十六胜行」,为求断灭彼修道所断烦恼,还需要继续的进一步的修习「十六胜行」。「十六胜行」是修道的时候,就是初果圣人以后,见道以后修行的法门,证得无学阿罗汉果。前边阿那波那念是在凡位的时候修,「十六胜行」是得圣道以后修行的方法。
「十六胜行」,「胜行」这个「胜」这个字,是殊胜的意思。修道的时候,修行法门胜过见道的法门,就叫作「胜行」,可以这么解释。
云何名为十六胜行?
《瑜伽论记》卷第七(之上):「释中先列后解。列中准正理论引经列十七念。初总后别别有十六。此论亦尔。基云:此中初总缘念住。若长若短下方别举十六。下问中方解。」
从得初果以后称为「有学」,证得初果以后再到人间来也会继续修习佛法,不会忘记。没得初果以前还不能名之为「学」。初果圣人之前,没有入圣位的人,佛不说他是「有学」,因为他们有可能不学了中国猎犬论坛。他今天是学、明天学;可能有一天又不学了。凡夫今生学一学,下一生很难保证会继续学习佛法,除非善根深厚,遇到好的因缘会继续学,因此凡夫不称有学,圣人以上才称有学,「十六胜行」是「有学」的修行。
「十六胜行」是《瑜伽师地论》的译名,除「十六胜行」之外,经论还有其它的译名,例如:《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译为「十六胜」,《达摩多罗禅经》卷上译为「十六行」,《坐禅三昧经》译为「十六分」(阿那般那三昧,六种门,十六分),《修行地道经》卷第五和《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译为「十六特胜」。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六十:「有余师说:若具六相远离三失,或若具足修十六种殊胜行相,齐此应说持息念成,经说息念有十七种。谓1念入出息了知我已念入出息,2短入出息,3长,4觉遍身,5止身行,6觉喜e度教育论坛,7觉乐,8觉心行,9止心行,10觉心,11令心欢喜,12令心摄持,13令心解脱,14随观无常,15随观断,16随观离,17随观灭。如是一一皆自了知。此十七中初是总观,后十六种是差别观。」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二十六:「应知此中念入出息者是总,念短入出息等是别橙杖任务流程。」
「十六胜行」,请参考:《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803经〉;《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810经〉;《增壹阿含经》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之一〉;《坐禅三昧经》;《佛说大安般守意经》;《达摩多罗禅经》;《摩诃僧祇律》卷第四;《大智度论》卷第十一;《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二十六;《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六十;《成实论》卷第十四;《舍利弗阿毘昙论》卷第二十八、二十九。
「身行」指呼吸,《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入息、出息有四异名。何等为四?一名风,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风名一种,是风共名;余之三种,是不共名。」
「遍身」指全身诸毛孔,「入息出息周遍随入诸毛孔中」,是透过全身毛孔来呼吸。《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若缘身中微细孔穴,入息出息周遍随入诸毛孔中,缘此为境,起胜解时,便作念言:我于觉了遍身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出息。」
「息除身行」我在云上爱你,「息除」,指入息、出息间的暂停阶段。在这个阶段入息、出息中间的「空无位」、「远离位」为「息除身行」。《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若于是时御兽修仙录,或入息、中间入息已灭,出息、中间出息未生,缘入息出息空无位、入息出息远离位为境。或出息、中间出息已灭,入息、中间入息未生;缘出息入息空无位、出息入息远离位为境。即于此时便作念言: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
总说
谓于念入息,我今能学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学念于出息。
这二句话是总说的,下边是别说的。在见道之前这样修习、修行的时候,念入息的时候,如「念于入息」的这个法门,「我今能学念于入息」,现在还能继续这样学习,能继续这样学习念这个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学念于出息」,念出息。
1、2
16
/
1、若长。
2、若短。
「若长若短」,这以下就是十六胜行开始了。十六个胜行;第一个胜行学「观息长」,第二个胜行学「观息短」。
第一胜行,念息长。是了知长的入息、长的出息。第二胜行,念息短。是了知短的入息及短的出息。
韩清净《披寻记》:「若长若短者:入息出息,名之为长。中间入息中间出息,名之为短。」「若长若短者:入息出息名之为长」,由鼻至脐是「入息」,由脐至鼻是「出息」;这个「入息」和「出息」时间是比较长一点魏三北郊,称作长。「中间入息、中间出息,名之为短」这叫「短」。「观息长、观息短」,初果圣人在修阿那波那念也必须要知道自己现在是长入息还是中间入息,现在是长出息还是中间出息,知道息的长短,也要这样学习,这是二种胜行。
《成实论》卷第十四:「问曰:云何名息长短?答曰:如人上山,若担重疲乏故息短军犬麦克斯。行者亦尔,在麁心中尔时则短。麁心者所谓躁疾散乱心也帝宫欢。息长者:行者在细心中则息长,所以者何?随心细故息亦随细。如即此人疲极止故息则随细。尔时则长息。」
3
16
/
3、于觉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于觉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出息。
这是第三个胜行,学「观息遍身」。
觉是能够明白、通达的意思。进一步再修下去,能够觉察身体全部毛细孔都有入出息,心细时就会感觉到,心粗时不能体验到。于觉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依这样学习,能够觉了遍身入息,能感觉到整个身体都在入息;「于觉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出息」幽灵虾,能感觉全身的毛孔都有气息在往外排出去。
《成实论》卷第十四:「遍身者行者信解身虚,则见一切毛孔风行出入。」
4
16
/
4、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
这是第四个胜行,学「观息除身行」,就是如实觉知中间入息及中间出息。入息出息就是身行。「除身行」是在没有入息的时候、入息除时;「我今能学息除身行的入息」,于身行入息在息除时的息空位能了知,所以说我现在能学息除时的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秋实中学,就是在没有出息的时候、出息除时,于身行出息在息除时的息空位能了知,「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我现在能学息除时的身行出息。
《成实论》卷第十四:「除身行者,行者得境界力心安隐故,麁息则灭,尔时行者具身忆处。」
韩清净《披寻记》:「息除身行入息等者:谓于入息、出息、中间暂停息处应知。」就是入息出息中间,暂时「停息」的地方。入息、中间入息,这都是算是「入息」;出息、中间出息这都算是「出息」。没有入息也没有出息叫作「除身行」。
没有入息,也没有出息;没有入息、也没有中间入息,也没有出息、没有中间出息,这四个息完全暂停了。那个时候叫作「暂停息处」。那一个地方就是没有「身行」了,就是没有入息,没有出息了,这四个息都暂停了,就是「除身行」。
身行的入息,包括长入息及中间入息的短入息,身行的入息停止时称作息除凤舞天骄,也称作息空位够爱吉他谱,这时入息暂时止息,很短暂的时间没有息了一妻难求,出息及中间出息还没有出现,能够这样学习,这是更微细的境界,因此说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是在出息暂时止息还没有入息前的息空位,这时是没有息的,名中间出息,没有息而行者能够学习息除身行出息,能够掌握住很短的时间好像没有呼吸的空隙,这是更微细的心行。入息转换为出息;或出息转换为入息前都有很短暂的息空位,暂时的停息处,名中间入息及中间出息。
5
16
/
5、于觉了喜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喜入息。于觉了喜出息启吾东疆,我今能学觉了喜出息。
第五个胜行,学「观喜入出息」,觉知喜,也就是有轻安乐的关系。「觉了喜入息」,证得初禅或二禅,入息的时候有喜,心里有欢喜,有喜受相应。「我今能学觉了喜入息」,我也能够这样学习及觉了喜入息。「于觉了喜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喜出息」,修出息为所缘,证入初禅二禅时有喜受相应,我现在也能够学习及觉了喜出息。
韩清净《披寻记》:「喜入息等者:谓于初二静虑地中入出息念有喜相应故。」
《成实论》卷第十四:「觉喜者是人从此定法心生大喜,本虽有喜不能如是,尔时名为觉喜。」
6
16
/
6、于觉了乐入息,我今能学觉了乐入息。于觉了乐出息,我今能学觉了乐出息。
第六个胜行,学「观乐入出息」,觉知乐。
韩清净《披寻记》:「乐入息等者:谓于第三静虑地中入出息念乐相应故。」
修入出息最高可以证得第三禅。证入第三禅时,这时候有乐,没有喜而有乐。
于觉了乐入息,我现在能学觉了乐入息;于觉了乐出息,我今能学觉了乐出息
《成实论》卷第十四:「觉乐者从喜生乐,所以者何?若心得喜身则调适,身调适则得猗乐。如经中说,心喜故身猗,身猗则受乐。」
第五个胜行猪獒,学「观喜入出息」,觉知喜;第六个胜行,学「观乐入出息」,觉知乐超级钢。「喜」是初禅或二禅的「喜」支,「乐」是第三禅的「乐」支。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二十六:「觉喜者独行杀手,观初二静虑地喜。觉乐者,观第三静虑地乐天尊猎艳记。」
延伸阅读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一、不净观(1)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2): 一、不净观(2)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3): 一、不净观(3)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4): 一、不净观(4)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5): 二、慈愍观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6) 三、缘性缘起观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7) 四、界差别观(1)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8) 四、界差别观(2)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9) 四、界差别观(3)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0) 四、界差别观(4)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1) 五、入出息观(1): 1、入出息修(上)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2) 五、入出息观(2): 1、入出息修(下)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3) 五、入出息观(3):2、五种修习: 一、算数修习(上)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4) 五、入出息观(4):2、五种修习: 一、算数修习(下)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5) 五、入出息观(5):2、五种修习: 二、悟入诸蕴修习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6) 五、入出息观(6):2、五种修习: 三、悟入缘起修习
《瑜伽师地论》五停心观(17) 五、入出息观(7):2、五种修习: 四、悟入圣谛修习
《观诸法如专栏》(2016)文章合集
发心
长按二维码随喜赞赏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由于官方关闭iOS版微信公众平台文章赞赏功能
苹果手机用户请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赞赏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