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芯仪五月双城记之扬州篇(2)-花燃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261
五月双城记之扬州篇(2)-花燃




没想到我是一个这么有毅力的人,九个月前的坑被我填上了。之前的五月双城记扬州篇(1)看过的人想必早也忘了,没关系,点击链接还可以重温一下:五月双城记之扬州篇(1)
Day 2
在卢氏古宅吃过早饭,不过是早上9点。我们一行三人沿着南通东路向西溜达,突然就看到了何园的指示牌。本来上午的第一站就是要去何园的,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园名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 “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

何园的主人叫何芷舠,安徽省望江县人j甄吧,科举考试后以咸丰乙卯科眷禄的身份当上户部郎中,曾两次代理盐法道,补任督粮道。于光绪九年(1883)四十九岁挂冠归隐于扬州,卸任前任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
现在看来,何家无疑是个才俊辈出的名门世家。何芷舠的父亲何俊,进士出身,由于在江苏布政使任上政绩突出,被清朝朝廷授予正一品;何芷舠的长子何声灝也得中进士,并被誉为“祖孙翰林”,次子何声焕得中举人,他的两个儿子何世帧、何世枚同为留美密歇根大学的博士。 1924 年,兄弟俩用祖父留下的钱在上海创办了“持志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何家还出了两位中科院院士:曾外孙女王承书和曾孙何祚庥。
何芷舠家族与李鸿章、光绪帝的老师孙家鼐家族间有姻亲关系,何芷舠娶了孙家鼐的侄女,李鸿章之兄的女儿嫁给了孙家鼐的侄子。因为这份姻亲关系,李鸿章还为何芷舠的父亲何俊写了墓志铭。
1901年李志勋,何芷舠为老母送终以后便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园子交给别人看守,自己举家迁居上海。据说,他在上海也建了一个何园,这个何园的旧址就在现在南京西路的上海商城之上,且面积有十几个上海商城那么大。
好吧,抛开陈年旧事,还是来看看园子。在我看来,何园的“晚清第一园”之誉梵高传,绝非浪得虚名。和大多数江南园林一样,何园衔山抱水,迂回曲折;亭台楼榭,疏朗有秩;花草树木,四季不同;然而魅力不止于此。挑几个我喜欢(又拍了照)的随便说说。
何园有两个门,东大门位于徐凝门街, 南大门位于花园巷;从东大门的入口进去,步行不久,就可以看到一组贴壁假山姚新义,假山上立着一个亭子,上书“近月”二字,远远看去,与天空融为一体,似乎站在亭子中,触手可得月。天气好的时候,观星赏月,把酒问天,想必风雅得很。

和近月楼遥遥相对的,是为何家长子建的读书楼。透过读书楼的窗棂,是由爬山虎,黄杨,假山和亭子构成的一副美景。再望远望去,能看到大半个天空,树尖,和错落有致的屋顶。在这种地方,到底能不能读得进书呢?

何园最有特色的它是贯穿全园的复道回廊,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复道,就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一道墙而形成,起到分流作用。复道的交叉口一边通向蝴蝶廊,一边通向读书楼;即使下雨天,在园中穿行,不需要打伞也不会淋湿。


而最为园中添彩的,是园子里种植的植物: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随着四季变幻,早晚不同,在窗框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面。
五月真是最合适游园的季节,绿的树,黄的叶,斑斓的花,点缀出层次分明,生机勃勃的园景。


玉绣楼是前后两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既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手法,园子里种着有上百年历史的广玉兰和绣球。这里曾居住过何家第四代大小姐何祚娴,2014年在上海逝世的她生前曾是一名英语老师。她的闺房至今仍保留着她19岁时居住过的模样:现在看来已经非常西化了。


不是我说,何园的宫灯比个园的雅致多了。

片石山房是何园的园中园, 据说里面的假山石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和尚之手,现在可算是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了闯关东中篇。不过刚刚在网上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一种说法:真正建造片石山房的是当时扬州莲性寺的牧山和尚;如果这种说法是真实的,那片石山房是石涛之作到底是以讹传讹,还是故意为之,就很有意思了林芯仪。
但不管真相如何,都无损于何园的美。
和下午游览的个园相比,何园更大气,也更秀丽。步行其中,总觉得心旷神怡。不知道这和园子主人的身份气性是否相关,毕竟主人可是个年近70,毅然抛下扬州舒服的大园子,举家前往上海重新开始的人。


在何园里转了数个小时,等到出来的时候,已是晌午。看地图上距离不远,我们决定步行去个园。哪知道5月份,江南的中午已经提前进入酷暑。在酷日下走了好一会儿,筋疲力尽,看到路边有蒋家桥饺面店,连忙坐进去点了一碗饺面京本大我,一杯冰豆浆歇歇脚。

饺面是扬州小吃,其实就是馄饨面,虾子熬汤,碗里挑上荤油,抓上蒜花,洒上胡椒粉, 面条筋斗,馄饨皮薄馅多,汤头鲜美。蒋家桥是扬州当地的老字号连锁品牌,和所有的老字号一样,环境服务都不怎么样,却物廉价美,这一大腕饺面盛惠五块五。

吃完饺面,继续出发去个园,途中还经过了皮市街。皮市街古来就是皮货交易的市场,现在保留了老街的风貌,街两边建了不少有特色的商店。

天气太热,匆匆经过而未停留。只有浮生记书店玻璃窗上的这句“四时读书好” 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位于扬州古城东北隅,盐阜东路的个园,是扬州另外一座名园。其实个园的南门就在东关街上,扬州的景点就是这么的集中。
个园是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创建的叶静子,因为园中种植竹子数万支,故名个园。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两个建议:
1. 不要一天去两个园林
2. 不要在下午去任何一个园林
大概是上午逛累了,也可能是中午被晒傻了,走进个园看到乌泱泱的人群,马上到宜雨轩找了个位子坐了半个小时才缓过来。
个园没什么不好,但比起何园来还是逊色不少。竹林很大但并不美,报山石我也看不懂,剩下的房子亭子都还不错,但事到如今只能说审美疲劳了。


古代的绣楼,和女子出嫁前唯一能看到的一方天空。



从个园出来,我感觉元气都被抽走了,打了个车回到酒店,连晚饭都没吃就睡着了。后来想想,大概是起得太早了。
等等,不对。
我虽然没吃晚饭,但在酒店休息了一段时间后,还去逛了酒店附近的京华城!是什么支撑我的? 大概是为了能上微信运动步数排行榜首吧! 然而并没有,那天我的朋友圈里好像有人参加了50公里越野跑。(保持微笑)
Day 3
我的毅力还体现在,无论前一天如何累,第二天总能准时爬起来-----如果要去吃早茶的话。
唯二的早茶我很慎重地选择了冶春,老牌子,但是比同为老牌子的富春在服务和食品质量上要更好一点。并且特意选择了冶春茶社御马头店, 因为这里环水,景色更好一点寒冰悠悠球。

8点到冶春,排队的人已经队伍拐了好几个弯mr.bio。还好这家店大,大概排了一个小时就轮到我们。 店里环境比我想的好一点,当然不能跟卢氏古宅比,总体还是闹哄哄的。点心和茶要自己去柜台点: 点心服务员会送过来,茶的话就是付了钱领一包茶叶,自己要开水泡。吴锡豪
冶春的绿扬春完全不行,涩得很,和卢氏古宅的不好比。

但点心明显好过卢氏古宅。点了三丁包,豆腐皮包,烧卖,蒸饺权杖 梦溪石,油糕,蟹粉汤包,再来一碟子拌干丝。
三丁包调味不错,鸡丁、肉丁、笋丁颗粒分明,没有糊在一起; 豆腐皮包里的豆腐皮浸在甜甜的卤汁里面,卤汁和面皮贴合的部分最好吃;松仁烧卖里面的松子香喷喷,油糕甜蜜蜜;干丝清爽又入味。老字号还是有两把刷子。



吃完饭我们就步行去了瘦西湖,顺便消消食。不知道为什么在扬州每次吃完饭都能步行到我计划去的景点,这点我非常满意。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清乾隆年间,扬州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它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古尔丹之颅。
所以去瘦西湖还是看亭台楼榭,以及各种桥。用移步换景这个词来形容瘦西湖之旅实在是太贴切了。然而第二天已经看了一天的园林了,我已经审美疲劳了。所以就随便贴点图吧。




嗯,逛完瘦西湖,在车站打包了50个冶春的包子,我们就踏上了回程。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挂在何园与归堂的楹联,出自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孙星衍的手笔。很喜欢这两句话,就像喜欢何园,喜欢扬州一样。虽然扬州之旅到后半程有点疲惫敷衍,可我却打心里喜欢这座城市。干净叶底青梅,美丽,大气,有历史,有故事,不愧是长者的故乡啊!(暴力膜一下)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