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泊莱五件丢失的中华瑰宝-环球微视点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264
五件丢失的中华瑰宝-环球微视点

环球微视点
微视角 正能量关注
中华瑰宝,那些背后的故事才叫故事!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历经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中国,蕴藏着许多中华瑰宝。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有五件宝物失传,其中三件都与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君王秦始皇有关。直到现在,全世界仍在寻找这些瑰宝的下落。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很多人认为《黄帝内经》是讲治病与养生;其实,《黄帝内经》也讲到修炼,养生的进一步就是修炼史小诺。黄帝开创五千年文明,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内经》记载黄帝的〝医道〞来自于〝上帝〞。中医基本上属于〝道家医学〞,〝医道〞的〝道〞就是道家的〝道〞,〝医道〞的创造者〝上帝〞是道家的神仙欧顺清,〝医道〞传承的方式秘传、单传就是道家的特性,中医治病的原理〝阴阳五行〞也是道家的。《黄帝内经》的《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提到〝真人〞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章丽厚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真人〞就是道家修炼得道者,俗称神仙。〝真人〞因有〝神通〞,所以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因合于道(得道),所以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寿命超过天地,无穷无尽。
黄帝内经
在《黄帝外经》(即清代陈士铎医书的《外经微言》)讲到黄帝求道于道家真人广成子。根据《庄子》一书,黄帝拜见广成子于崆峒山钱帅君,广成子授予修道之法,后黄帝潜心修道,于一百二十岁时,得道成仙,乘龙〝白日飞升〞。黄帝是中国历史上得道升天的第一人,所以被尊为道家的始祖,与老子并称〝黄老〞。黄帝所传的〝医道〞重点在修炼,但是关键的部分不写在书上,都是〝口传心授〞,师父秘传给弟子,所以外人很难窥其奥秘。中国古代〝神医〞为什么会有〝特异功能〞?就是因为修炼。神州九鼎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将各方诸侯、方伯进献的〝金〞铸成九座鼎。像征天下一统,万国归一。〝禹复为九州,收天下美铜,铸为九鼎,以像九州。〞
神州九鼎
传说鼎各重千钧,九州的山川名物、奇禽异兽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武强吧,九鼎成为夏王国镇国之宝。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表示夏王大禹是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州也从此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七贤石板。此外,大禹所铸的九鼎,五鼎为阳,四鼎为阴。阳鼎以雄金制成,阴鼎以雌金制成。九鼎中注以水,能用来预知天象及国运之兴衰。夏桀时,鼎水沸腾;周将亡时,九鼎皆震动,这些都是亡国之兆。《拾遗记》引《春秋传》说:〝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像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当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将末利刃行动,九鼎咸震:皆应灭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迹,代代铸鼎焉。〞九鼎成为国之重器,是〝天命〞之所在,夏、商、周三代,九鼎一直被视为帝王最高权柄的像征。鼎在哪里,王权就在哪里宁明新闻网,天命也就在哪里。两千年中随着王权的移转,九鼎也随之迁移。夏桀失德,夏亡而传于商都毫邑;商纣失德,商亡而传于周都镐京。周朝自认承袭夏朝,对九鼎十分尊重。周武王灭商后曾展示九鼎宝玉。周成王即位后,周公建京畿雒邑千丈幽谷,将九鼎慎重地迁至新都,并由成王主持盛大祭礼,将九鼎安放在太庙之中。到周代末年,帝王德行衰弱,九鼎失传。有传说九鼎入秦,也有说鼎亡于周火。另外一种传说是九鼎沉于泗水,秦始皇、汉文帝都打捞过,却没有找到鼎的踪影。〝始皇还长治赶集网,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为中国皇帝的信物,象征正统皇权,是历代皇帝梦寐以求的〝天命〞象征物之一。秦始皇首制传国玉玺后,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皇权更迭,〝传国玉玺〞数隐数现,自从五代时期王玺失踪后,玉玺的下落至今无人知晓。
传国玉玺于垚辰。欧泊莱(网络图片)
《后汉书》卷四十八记载:〝秦以前以金、玉、银为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腢下莫得用。其玉出蓝田山,题是李斯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号曰传国玺古鲁德。〞据说,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秦始皇将其琢为传国玉玺,替代遗失的〝九鼎〞作为天子的象征。据传,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始皇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又称之为〝天子玺〞。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玉玺字迹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以及〝受(昊)天之命,皇帝寿昌〞三种说法。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文献通考》记载,〝高祖入咸阳,秦王子婴以玺降,其玺乃始皇蓝田玉玺、螭兽钮,在六玺之外。帝既诛项籍,即天子位,因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由汉至唐,传国玉玺均被历朝帝王视为开国必备要素。唐末,朱温篡唐后,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历经五个朝代,后唐废帝被契丹击败,登楼自焚,玉玺也遭焚烧,下落不明。东晋诸帝渡江之后,因为没有传国玺,曾被北方诸政权讥讽为〝白板天子〞。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销声匿迹,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秦十二金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秦十二金人。(网络图片)
秦始皇将天下的杀伤性武器全部收缴拢来,铸成12个铜人像,亦称之为十二金人。这些金人身着外族服饰,身上雕刻着精细的花纹,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三辅黄图校注》引《三铺旧事》云〝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寻宝美利坚,意思是这些铜人,是巨人族狄人。秦始皇时,有大力士名阮翁仲,相传他身长1丈3尺,端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现金宝安全吗,秦始皇便将这12个铜人取名为翁仲。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称为〝翁仲〞。司马贞的《索隐》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号曰翁仲。〞这12个铜人各重千石,秦代一石约摺合现今37.5公斤,以此推算,12个铜人就重达45万公斤。但遗憾的是,这12个金人如今已不见踪影。有人根据史料记载推测,这12个金人可能并未被毁掉,因为12个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荣华大药房,这12个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宝一起被当作随葬品葬于秦始皇陵墓中了。《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浴火角鹰兽,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老银匠官网。比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公元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后来1557年四叶莲,宫中失火,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正本差点毁于大火。明朝嘉靖年间重录《永乐大典》后,有关《大典》的记载就很少见了,特别是永乐正本的下落更是人云亦云、变得扑朔迷离。有人认为《大典》正本毁于战乱或火灾,早已荡然无存。有人却认定《大典》应该是被殉葬了凰宫滟歌行,现在还有重现于世的希望。
推荐阅读
?中国人,你真的不了解杨振宁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