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590五脏之肝 《中医基础理论》摘录之十一-北宓家的杂货店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255
五脏之肝 《中医基础理论》摘录之十一-北宓家的杂货店
肝,五行属木,阴阳属性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现世修真。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素问·灵兰秘典论》把肝喻之为“将军之官”。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肝与胆相表里,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一、肝的解剖形态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分左右两叶,其色紫赤,下附有胆。《十四经发挥》说:“肝之为脏……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贯之第九椎。”《难经》说:“肝……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胆在肝之短叶间。”可见,藏象学说中的肝与西医学的肝在解剖学方面是一致的。
关于肝的描述非洲时刻,古代文献中有“肝左肺右”之说。《素问·刺禁论》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此并非指肝与肺的解剖部位,而是针对肝和肺的气机升降特点而言的。中医学认为杨养正,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人生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肝属木,应春,位居东方,为阳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属金,应秋,位居西方,为阴藏之初,主杀主降。左为阳升上砂网,右为阴降。因此,肝体居右,而其气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气自右而降,故有“肝左肺右”之说。
二、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疏泄所谓“疏泄”劫掠梦魇,即指疏通、畅达、宣散、流通、排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之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自然界的树木,春天开始萌发,得春风暖和之气的资助,则无拘无束地生长,舒畅调达。肝就像春天的树木,条达舒畅,充满生机。其舒展之性微笑着坚强,使人保持生机活泼。
肝主疏泄这一生理功能,涉及范围很广:一方面代表着肝本身柔和舒展的生理状态,另一方面主要关系着人体气机的调畅。人体各种复杂的物质代谢,均在气的“升降出入”过程中完成。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所有脏腑器官的活动正常协调,各种富有营养的物质不断化生,水液和糟粕排出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不但会引起情志、消化、气血水液运行等多方面出现异常表现,还会出现肝郁、肝火、肝风等多种肝的病理变化。现将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分述如下。
调节情志活动 人的情志变化,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在中医理论中,人的情志活动,除了为心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方能保持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气血和平、五脏协调。反之,若肝主疏泄功能减碍,气机失调,就会导致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表现为如下两方面: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导致人体气机阻滞不畅,不但出现胸胁、两乳涨闷疼痛,同时还可出现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多疑善虑等病理现象,中医学称之为“肝郁”或“肝气郁结”。二是肝的疏泄功能太过,情志亢奋,出现头胀头痛、面红耳赤、急躁易怒,甚则不能卧寐等症状,中医学称之为“肝火亢盛”。
此外,肝调节情志与肝藏血密切相关。“肝藏血”海恋简谱,“血舍魂”,肝血充足,肝体得到肝血的滋养,则疏泄功能正常,方能很好地调节情志活动。若肝血亏损,疏泄无权,则出现种种情志活动异常的病症,如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等。肝疏泄失职,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反之,也可因外界七情的刺激,特别是郁怒,或在长久反复的不良刺激下,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产生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学又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和“暴怒则伤肝”的说法。
助消化吸收 人体的消化功能,包括对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水谷精微的输布和吸收等生理、生化过程。这些生理活动,虽然主要由脾胃主管,但也需要得到肝主疏泄的促进作用,方能维持消化的过程顺利进行。归纳起来,肝助消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肝能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二是维持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
胆附于肝右叶之后,其内储藏胆汁,具有较强的消化饮食物的作用。胆汁的生成、排泄都依靠肝之余气,通过疏泄作用,溢入于胆,聚合而成。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胆道畅通,胆汁方能顺利排入消化道,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若疏泄失职,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常出现黄疸、口苦、呕吐黄水、胁肋胀痛、食欲减退等症。以上说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代表了肝疏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肝助消化作用还表现在协调脾胃的正常升降方面。脾与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只有脾升胃降协调天机算,饮食物的消化过程才能正常。而脾胃的正常升降不仅与脾胃本身的生理活动有关,而且还和肝主疏泄的功能活动有密切联系。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维持消化功能旺盛的一个重要条件。若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不但影响胆汁的生成和排泄,而且还会导致脾胃的升降功能紊乱。如脾不升清,在上发为眩晕,在下发为飧泄;如胃不降浊,在上则发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前者称为“肝脾不和”,后者称为“肝气犯胃”,二者可统称为“木旺乘土”。对此,临床常采用疏肝理气、调和脾胃的方法予以治疗。
促进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气、血、水等物质在体内处于不停的流动状态。这种状态除了与心、肺、脾、肾等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外,还和肝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气的正常运行,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因为疏泄功能直接影响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气的运行通利,气的升降出入才能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失职,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则发生障碍,可出现气滞不行的病理变化,出现胸、胁、乳房胀痛等症状,对此,多采用疏肝、理气的方药治疗,常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气是血的运行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这里所说的气,除了与心气的推动、肺气助心行血、脾主统摄血等作用有关外,还与肝主疏泄的功能有关。若疏泄正常,血液循环则保持通利状态。若疏泄失职,通利作用失常,则出现血瘀等各种病征,如胸胁刺痛、癥积肿块、月经不调等。
肝的疏泄通利作用在促进水液代谢、保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体现在调畅三焦气机,维持三焦水道通畅,使水液易于流行等方面。如肝的疏泄失职,气机失调,不但影响三焦水道的通利高云龙,使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而且气滞则血瘀,淤血阻滞脉道,进一步阻遏气机,而致水湿停留于人体某些部位,留而为饮,凝而为痰,痰气互结,又可形成痰核、瘰疬。如水湿停留于胸腹腔,则形成胸水和腹水。
肝主疏泄的这三个方面相互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例如,情志障碍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同样又可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胆汁的分泌排泄功能障碍也可影响消化功能。情志不调,又可影响气血、水液的运行;反之,气血运行不利,也可影响情志活动。所以,这三个方面不能孤立地看待,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理解肝的疏泄功能。
调节情志活动
气机调畅,脏腑气血平和
心情开朗,不易郁怒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促进消化吸收
调畅脾胃气机,分泌排泄胆汁
消化吸收正常
维持血液运行
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
血液运行正常
调节水液代谢
肺、脾、肾、三焦气机调畅
水液运行正常
调节月经
血液充盈胞宫
月经正常,能孕育胎儿
调节精液排泄
疏泄与封藏(肾)结合
精液排泄通畅、适度
(二)主藏血 是指肝有贮存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贮存血液是指肝可以将一定的血贮存于肝内,以供机体各部分活动时所需,故有“血之库府”之称。
《素问·五脏生成》曰:“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调节血量是指肝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当机体活动剧烈、情绪激动时,肝就把所贮存的血液向机体外周输布,以提供机体活动之所需;当人体处于安静时,机体外周的血液需求量减少,相对多余的血液就归藏于肝。
肝藏血的另一含义是收摄血液,防止出血茶树菇炒肉。肝藏血功能失职,易导致各种出血。其原因有二:一是肝气虚弱,收摄无力;二是肝火旺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三、肝的生理联系
(一)在体合筋好运查理,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的一种组织。筋的收缩、驰张,能使关节活动自如。肝之所以主筋,是因为全身筋膜的功能均赖肝血的濡养才能正常发挥,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称“肝主筋”。肝血充盈,筋膜得其濡养,则关节运动灵活有力。又因为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地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若肝血不足,筋膜失于濡养,则表现为筋力不足、动作迟缓、不耐疲劳等。肝血不足,血不养筋,还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称之为“血虚生风”。若邪热过盛,燔灼肝之筋脉,耗伤肝之津血,使筋失滋养,则可出现手足震颤、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状,称之为“热极生风”。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是筋的延续,故有“爪为筋之余”之说。爪甲亦有赖于肝血的濡养,因而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故通过观察爪甲的荣枯,可以测知肝血的盛衰,所以说肝其华在爪。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而光泽;若肝血不足王思岩,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二)开窍于目 目,即眼睛。目为视觉器官,具有视觉功能,故又称“精明”。目之所以有视觉功能,全赖于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肝之经脉上连目系,《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肝之气血正是循此经脉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血充足,肝气调和,则眼睛视物清楚,眼球活动灵活。在病理情况下,肝病往往反映于目。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可导致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至夜盲、目眩等症;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肝风内动,则可见目睛上吊、两眼斜视等症。正是由于肝与目在生理、病理上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所以临床上治疗目疾天蓝蓝歌词,主要以治肝为主,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三)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属于不良刺激。怒志活动以肝血为基础,并与肝之疏泄升发密切相关。适度有节之怒,往往有疏展肝气之效,力学哥但过怒属于一种不良的精神刺激,对健康有害。怒又分暴怒和郁怒,暴怒对机体的主要影响是“大怒伤肝”“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导致肝气升发太过,临床表现为烦躁易怒、激动亢奋等,甚至血随气逆,发生呕血、咯血,或中风昏厥。郁怒不解,则易导致肝气郁结,表现为心情抑郁、闷闷不乐等。反之,肝血不足,不能涵养怒志,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花仙子万花园。”临床辨证属暴怒者,当以平肝降逆为治;属郁怒者,当以疏肝解郁为治。
记忆歌诀:肝藏血禀疏泄权,开窍于目华甲颜吗,在液为泪体筋连,将军之官虑决全。
(四)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泪有濡养保护眼睛的功能,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只是濡润而不外溢。当有异物侵入时,泪液大量分泌,起到清洁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状态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阴血不足,可见两目干涩;肝经风热时潜移默化造句,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症。
(五)肝气与春气相通应 在自然界中,春季为四季之始,阳气生发之时慕少请自重,万物以荣,自然界生机勃勃。肝主疏泄,主升主动,肝气在春气最为旺盛,故肝气与春气相通应。在病理上,因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而肝主调畅情志,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关系密切,故精神情志病变好发于春季。同时,春季温暖多风,人体之肝气亦应之而旺,故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或脾胃虚弱之人,在春季最易发病。在养生方面,人的精神、饮食、起居都必须顺应春气的生发和肝气的条达之性,保持情志舒畅,力戒暴怒忧郁,注意体育锻炼,以舒展形体,从而保证机体内阳气生发,气血畅达。
(六)肝合胆 胆附于肝,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四、肝的生理特性
(一)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所谓“刚”恒述法师,有刚强躁急之意。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刚强躁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正由于肝为刚脏欧陆590,所以肝有病变时,则其气易动易亢。因此,又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二是说肝属脏,位居于下,故属阴。肝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肝的阴血滋养才能正常。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正常。
所谓“用阳”,一是说在生理上,肝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二是说在病理上,肝阴、肝血易虚,肝阳易亢。当肝有病时,常可见到阳气亢逆及动风之象,如眩晕、筋脉拘挛,甚则抽搐等。另外,肝失疏泄,又可引起气滞血瘀。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虚损又可引起肝阳上亢。一般而言,在病理过程中,诸脏之阳气皆易偏于虚,唯有肝之阳气易亢,而肝阴和肝血又常偏虚,所以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说法。
(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充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而暴怒或抑郁的精神状态、低沉的情绪,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暴怒可致肝阳亢逆,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情绪低沉,则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导致肝火、肝风等病变。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