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作者【视频】净空法师: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传统文化精华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230

【视频】净空法师: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传统文化精华



為承傳中華傳統文化而不懈努力,歡迎關註並轉發!隨喜您功德!!!

主讲:净空老教授
时间:二○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地点:香港机场亚洲博览馆
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各位大德同修: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二○一五年冬至祭祖护国息灾超荐系念法会”的第一天,很高兴看到大家一起来共襄盛举!我们每年举行三次祭祖法会,目的是提倡孝道,缅怀祖德,承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承传是大事!如果传统文化断了,那是中国人的悲哀,民族也不会长久。传统文化的延续需要传人,谁来继承传统文化呢?继承传统文化是政府的责任,中国历代把传统文化的承传摆在第一位。清朝灭亡后最后这一百年,传统文化的承传乱了,大家疏忽了,造成今天社会的动乱。所以承传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四书”的重要性
承传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也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这是德行的根本五岁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要学习儒释道的代表著作:儒家的代表是“四书”;佛家的代表是《无量寿经》(即中本《华严经》)、道家的代表是《老子道德经》。在这里面,今天我们要特别介绍“四书”。世界上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中国文化之可贵,知道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可以救天下人,可惜今天中国人自己却不晓得。“四书”在从前是中国人必读之书。以前中国社会的道德准则是依儒家的,以“四书五经”为标准,所思所做不能超越这个标准范围。现在这个范围打破了,换句话说,现在没有原则、没有标准,这个不得了!违背伦常的异端邪说都出现了。所以今天特别应该倡导大家都来学习“四书”剑阁天气预报。
“四书”是儒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不离开这个总纲领;就像《华严经》是佛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不离开《华严经》一样。对学佛人而言,“四书”也是修学大乘佛法的重要基础。对学道的人而言,“四书”也非常重要。
修学大乘佛法必须以小乘为基础;不扎小乘的根,大乘就没有分。但是到了唐朝中叶以后,中国祖师大德不依小乘学了,他们以儒跟道代替小乘。儒跟道是中国本土的学术,我们修学起来非常方便。结果很成功,这一千三百年来,大乘八个宗世世代代都有祖师大德出现。
儒家的“四书”的确是大乘法;以“四书”为基础,直接修学大乘,就没有障碍,容易得到成就。现在麻烦来了,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但不读小乘经典,连“四书五经”也放弃了,就想直接在大乘经典上下功夫。结果当然有许多障碍,用的功力很多,费的时间很长,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今天学佛的同修,应当多念“四书”。我们一面修学大乘,一面用儒家道家来补课,这样决定有好处,可以相辅相成。
中国从前的读书人,至少都能背诵“四书”,这是最低的限度;不但要背诵,而且要讲解;不但要讲解,而且同学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研究讨论。研究讨论当中,理事愈来愈明白、愈来愈清晰,自己对于一切法的想法、看法、做法自自然然就有一个标准。古人所谓“读书志在圣贤”,读书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圣成贤;学佛更不必说,我们学佛的志愿是要作佛,佛是大圣;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的。有了成圣成贤的志愿,必须落实“四书”的道德标准,才能实现这个愿望。
“四书”的编排特色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论语》跟《孟子》原来是独立的,“大学”跟“中庸”是《礼记》里面的两篇,宋朝朱熹把这四种合成一部书,称之为“四书”。从宋朝一直到清朝,这部书都非常盛行,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政府选拔人才考试也一定要考这部书。
朱熹编“四书”的这个灵感,我猜想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我们知道朱夫子当年在世,读了不少佛经。《华严经》是佛教的圆满法门,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华严经》是佛学概论,是总纲领,所有一切经典都是从它分出来的细节。《华严经》有圆满的理论,有精密的方法,后面还有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四书”就有这个味道:《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子表演,他把《中庸》跟《大学》做到了,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家庭,落实在事业,他都做到了;《孟子》也是一个表演,是孟子表演。所以《论语》是圣人表演,《孟子》是贤人表演;圣人怎么落实,贤人怎么落实,“四书”讲绝了,学习传统文化可不能把这部书忘掉。所以儒释道三个根扎稳之后,第一部要学的就是“四书”。这就是你真正把路找到了,这是成就圣贤的道路。
《大学》开篇简介
“四书”开篇的几句话都是最关键的话,是全篇的宗旨,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的意思。《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了人性本善,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大学》所讲的“明德”,就是《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讲的“自性”。所以“明德”是“体”,是哲学里面讲的本体。“亲民”是“相”,是现象。“亲民”的“亲”是亲爱,“民”是大众,亲民的意思就是博爱大众,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慈悲。“止于至善”是“用”雪绒花简谱,是作用,这个作用是究竟方便,达到圆满;达到圆满才叫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句话把大道的体相用都说明白了,跟大乘佛法都能相通。
现在人们的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的“明德”不明了。所以老祖宗聪明,在“明德”的上头加一个“明”字。这个“明”字是个动词,希望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光明;这是教育的目的,要恢复明德。以佛法来讲,这是属于“自利”,就是我们自己要成就德行,成就学问。恢复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断烦恼;如果烦恼不断,明德就没有办法恢复,所以这是讲自利。自利之后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帮助众生恢复自性的明德。在大乘经教里面,佛常讲“自度度人”,“明明德”是自度,“亲民”是度人,然后才能“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极处,究竟圆满。谁做到止于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止于至善的好榜样。以上是《大学》的总纲领。
纲领说出来之后,就要讲方法: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呢?第一个是要“知止”,也就是说,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所止之处。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但是这里头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一定要专、要精,这就是“知止”。你学东西不能学得太多,不能学得太杂;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能成就。“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确立之后,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会漫无目标,朝三暮四。“定而后能静”:方向确定了,你才能静得下来。“静而后能安”:静下来之后,你的心就安定了。“安而后能虑”:心安定之后,智慧就生起了。有定、有静、有安,这个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虑而后能得”:智慧开了之后,就得到了成就。这个“得”是得什么?得明明德、得亲民、得止于至善,这些境界你就能得到。
纲领和方法都知道了,修行要从什么地方下手呢?从“格物”下手;无论是世法或佛法倪介祥,都是同样的道理。“物”是什么?是物欲,欲望。世间人常讲“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就不能知止。“格”是格斗,就跟打仗一样。跟谁去打仗?要跟欲望打仗,要能把欲望克服住。欲望是什么?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我常讲的这十六个字就是欲望的范围,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佛跟儒的修学道理是相通的。佛法修学从哪里下手?从破“烦恼障”下手,然后破“所知障”。你看菩萨的“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发度衆生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之前,先要度自己,就是明明德。从哪里下手呢?从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下手,格物就是断烦恼,破“烦恼障”。其次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破“所知障”。我们的障碍有两大类:烦恼障和所知障,先破烦恼,后破所知;“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才诚,心才正。然后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效果就出来了劳伦杰克逊。无论是学儒、学佛,天天都不能离开儒、佛宏乐录音棚。学儒,天天不能离开孔子;学佛,天天不能离开释迦牟尼佛。怎样才能不离开?读经就不离开。佛经是佛陀的教诲,“四书”是孔子、孟子的教诲。我们天天读经,就是天天跟他们在一起,天天听他们的教诲,向他们学习。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学得跟他们一模一样,那就成功了。佛陀出现在人间,究竟目的何在?经云:“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真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者,才是真学佛。释迦佛一生行谊与孔子无二,他们达到至善,我们也希望能够达到至善。
《中庸》开篇简介
《中庸》开宗明义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些话讲得很深!。什么叫“天命”,什么叫“性”?这里所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在《华严经》里讲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我们每个众生本有的真心,本有的真心就叫“天命”,“天”就是自然的、固有的意思。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真心本性,是遍法界的,充满整个宇宙,不生不灭,无有动摇,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三际”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讲空间。在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无际的空间里,心性没有一处不遍满。六祖惠能大师用五句话来形容这个真心本性,他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中庸》里讲的“性”。
“率性之谓道”,“率性”是讲众生有感自性就能有应。自性的大用就是能知能觉,见闻觉知,所以“感而遂通”,有感就有应。这个感应,佛法里称为“因果”。这个“感”是什么?起心动念就是“感”;“应”呢?境界现前就是“应”。因果、感应相续循环这种理极速追击,叫做“道”。那么就因果来讲,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这个是丝毫不爽,一点也不会差错的。这是怎么来的?本来就是这样的,自然而然的,这叫“道”。如是因就得如是果。
“修道之谓教”,明了了因果法则,你依循着因果而修,断恶修善,种善因得善果,最后你的果才能圆满。种圆满的因就有圆满的果,这种修德跟自性的性德圆融成一体,所谓“性修不二”,这叫圣人之“教”,圣人的教诲。《中庸》讲的理极为深广,教导我们依照自性之道而行中和。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行中和之道,天地万物就会处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中庸》所讲的道理是“四书”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四书”,乃至整个圣贤教育,都是以这种吾人本善之本性为体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的学问跟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都不外乎是让我们恢复、回归自己本有的明德、佛性而已。
如何开始修道呢?印光大师有一段话说:“其下手最亲切处,在于格物慎独、克己复礼、主敬存诚。”“格物”就是格除物欲,“慎独”是自己一人独处的时候也不放肆、不随便,还是认真地格除自己内心的欲望,以期达到至善。这种慎独的功夫很重要,能够慎独才会有诚意正心。“克己复礼”:“克己”是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把自己的恶行、恶语、恶念格除干净;“复礼”是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些教诲不是古圣先贤故意弄出来、制造出来禁锢我们、规范我们的。这些教诲都是讲我们心性中本有的性德,只是我们现在不能恢复性德,也就是不能明明德,就不得不先依靠圣贤教诲来修行;等到有一天能够恢复明德,那你所做的无一不跟圣贤教诲相应。那时候圣贤教诲就没有用处了,全是你自己的心行。“主敬存诚”,就是心中要有诚敬,圣贤学问从诚敬入手。
《论语》开篇简介
《论语》里面第一篇,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讲学习圣贤教育的喜悦。古人读书是享受,读书快乐!现在人读书多苦,是苦差事。为什么古人读书是乐事?因为古人读书明理之后能够变化气质。宇宙人生、过去未来他都明白了;不但是明白,而且把他所读的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他当然快乐!佛法亦复如是,把我们所修学的经论统统变成自己实际生活行为,这就快乐,这才有法喜。如果经典是经典,生活是生活,根本不相干,这里面怎能产生法喜?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学的佛法一定要把它消化;所谓“消化”,就是把它变化成自己的理念、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生活行为;“化”就是变化,要变化自己的气质,这个很重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就是要把你所学的应用在生活上,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样就会有法喜。“说”字同“悦”,也就是“法喜”。“法喜”是对身心最好的滋养,能使人健康长寿,不病不老。“法喜”是修法相应时,自然而产生的一种“喜悦”;这个喜悦与外面境界的刺激无关。我们一般讲“苦乐”,乐跟苦是相对的,都是受外面刺激而生的:顺自己的意思,乐欲就现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会感到痛苦,苦恼就现前。“法喜”不必依赖外面境界的刺激,它是从内心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法喜当然也有浅深不同,随着你的功夫修养加深,随着你的境界提升,法喜的程度都不相同。法喜并不是学佛才有,世间法里面也有。为什么?因为心清净的时候就有法喜。这种从内心涌生的喜悦能够达到很深,所以佛法里面常讲“法喜充满”。
第二句也很重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是志同道合的同学或朋友,经常不断的有同学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就不容易退转。我们很难常常跟老师在一起,跟同学就可以常常在一起。跟老师不大好意思辩论,纵然听了觉得不认同,也不敢争辩;跟同学就可以辩论,那就无所谓。所以要想道业成就黛薇夫人,同学比什么都重要。老师只是指路,所谓“一日为师”,指出一条明路给你走;但是路很长,必须你自己去走。如果只是一个人走,很孤单;如果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则可以结伴同行,互相激励。
菩提道上也不例外,一定要有同参道友,至少一个星期有一次聚会。借不到道场的话,在自己家里也行,每星期聚会一次,研究讨论佛法。这个星期在张三家,下个星期在李四家。在家里研究讨论还有其他好处:如果你有家人不信佛,平常讨厌你学佛,但是看到你的朋友来了,当然不好意思得罪朋友。你们在高谈阔论佛法的时候,他在一旁听到了,可能会觉得佛法有道理,这就把家人也度了。如此,单靠自己度不了家人,就找一些同学来度家人。家里的人度了,渐渐地邻居也会得度,这是自利利他。所以学佛不能一个人孤孤单单在那里学,闭门造车,那很痛苦,法喜生不起来。所以《论语》把这两句话摆在最前面,用意非常深!这是讲初发心,如何保持法喜,保持精进不懈。
《孟子》开篇简介
《孟子》第一篇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见到他,头一句话就问:“先生你到我的国家来,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好处、利益?”孟子回答得很好:“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伍伯兰”孟子主张力行仁义,不愿意谈论利益。讲到最后,结论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是君王,“下”是百姓,从上到下都在追求功利,你的国家就很危险了!诸位想想,一个家庭里面史记的作者,如果夫妻、父子、儿女都在互相竞争利益,这个家还成一个家吗?就不成为一个家了。如果一个国,上下都在竞争利益,这个社会还会安宁吗!今天最大的麻烦在哪里?全世界的教育都是教人竞争,不择手段的竞争!你说这怎么办?大家不讲道义,只着重功利:有利就是朋友,没有利就是敌人;有利就联手,没有利就消灭对方,这是祸患无穷的做法!今天不只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是举世之人都在竞争财利,举世危矣!如果只是一个国家遭受危难,还有别的国家在,我们还可以移民,还可以避免。今天是全世界都遭受危难,你说这个事情多么可怕!
我们看到美国小学生、中学生犯罪的记录,真的很惊人!美国是个科学文明发达的国家,他们经常有调查统计数字公布,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都有这种类似的情形,但是没有数字报导,不知道其严重性到了什么程度。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个问题已经非常非常的严重!为什么事情会演变成这样?因为疏忽了人文教育,大家不讲求仁义道德,儿童从小就教竞争;好像不竞争,人就活不下去的样子,要想活下去,一定要竞争。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已经深植青少年的内心,这样发展下去,实在非常可怕!
要挽回这个劫运,一定要从人心开始,所以孟子强调,一定要讲求仁义道德。那就是要把教育摆在第一位,这个教育是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和圣贤教育。推行这四种普世教育,这个世界才有救。
结语: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由上述的简介可知,“四书”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深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精华,其重要性非比寻常,称之为中国人的“圣经”亦不为过。
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何况是“四书”!“四书”不但对古代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对现代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能使个人身心安乐,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成功,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富强康乐,世界永续和平。
今天我们发大心承传传统文化,正如宋朝大儒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篮球少年王。”要达成这样伟大的使命,就必须学习“四书”,认真落实。如果今天的中国人能够普遍运用“四书”以及大乘的智慧,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能够早日实现,中国梦必然圆满。
最后,祝福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祝福国家风调雨顺、富强康乐!祝福世界安定和平、永续大同!谢谢大家!
更多传统文化知讯,加微信17786670815或点击以下标题阅览:
【特别推荐】国学经典机太多!哪款更适合孩子在家立体全方位学习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学习国学经典!
【特别关注】今后孩子们都要学习国学经典教育啦!
南怀瑾老师:教孩子做人做事从“洒扫应对、待人接物”开始
【子女教育】要爱孩子,要成就孩子,要救孩子,首先从哪里下手?
【陈大惠老师】读书求学为什么?上下集
【陈大惠老师】孩子不孝是如何养成的,看看你就知道了!
【孩子遇到点挫折--是多么可贵的教育】
免责声明:正文内容仅作传统文化学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军中红舞鞋,感恩原作者辛勤付出,若涉及版权请联系本平台删除!
长按二维码或扫一扫可关注,我们最新动态 :

【传承国学经典】请购“国学经典视听机“请直接点击这里了解详情!致电,或加微信17771619508




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古琴曲<<太极>>感受一下“国学经典视听机”的音质效果吧·······

如何提高儿童的读经兴趣?请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
请购国学经典视听机即有机会获赠国学经典随身听!机会难得!莫错失密电风云!!!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