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特人vs湖人【视频】冯景山口述:我为《西游记》录音-西游记摄像师王崇秋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248

【视频】冯景山口述:我为《西游记》录音-西游记摄像师王崇秋

写在冯景山的口述之前
经常有西游记迷给我留言,让我讲讲关于《西游记》录音这一块的幕后故事。我曾经简单写过一篇,大家都说看不过瘾。有一天,我请了《西游记》的录音师冯景山来我家作客,听他详细回忆了当年为《西游记》录音的那段往事。
《西游记》刚开始建组的时候,电视台的录音科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安排的力量也很强。由老录音师曾文济挂帅,冯景山、王文华、张健民、缪署金几个人组成了一个录音班子。没多久,电视台就进行了改革,成立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原来电视台拍电视剧这些人就都归到了中心,不直接归台里管了。而跟过来继续参加《西游记》拍摄的,就只有冯景山和王文华了。老冯喜欢电视剧录音工作,从头到尾参与了《西游记》六年的录音,所以对这一块前前后后了解的都十分清楚。
今天发这篇文章,是老冯三十多年来首次详述这一段历史,很值得一看。

冯景山当年在《西游记》剧组的录音台上。
冯景山口述:我为《西游记》录音
我记得那是1982年,有一天,在电视台老台的北门,我碰见了王崇秋。他上来就问我:“老冯,你愿意搞《西游记》吗?”我一愣,“《西游记》?怎么回事?”他接着说:“电视剧啊!我们马上要拍电视剧《西游记》了,你愿不愿意来当录音师?”
王崇秋这一句话,从此改变了我后半生的命运。
为《西游记》录音:摸着石头过河
我1969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录音员。1970年调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录音科,成为了一名录音师,主要是搞外出新闻采访中的录音工作。因为录音科的人手不够,所以我也经常跟杨导演他们一起在剧场转播戏曲节目。
自打王崇秋问过我愿不愿意来《西游记》剧组以后,我偶尔琢磨过这件事,但这不是件小事,会涉及今后的工作变动,所以没敢轻易做出决定。大概过了20多天,有一天,科里的领导曾文济找我谈话,说咱们台成立《西游记》剧组了,你也参加这部剧的录音工作……我欣然接受了这个安排,从此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西游记》录音工作。也正是从这时起,我彻底离开了新闻采访录音岗位,正式开启了我的电视剧录音生涯。也就是说,从新闻行走向了文艺行。
任务是接下来了,可不想没事儿,一想睡不着觉了。用现在的话说,那真是亚历山大啊!在这之前,我根本没接触过影视剧的录音工作,一开始连什么叫动效都不知道。
1982年10月,剧组赴青城山拍摄《偷吃人参果》,当时扮演唐僧的是汪粤。通过他,我联系上了峨嵋电影制片厂的老录音师申顾礼,申顾礼就是著名的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的录音师,此前我们有过一面之缘。

在青城山拍摄《偷吃人参果》时的留影。
拍戏期间,我专门去峨影走了一趟,想通过申顾礼看看他们的动效间到底长什么样。不看还好,一看更懵了,他们动效间里的动效道具那是真丰富啊!我心说,完了,电视台根本没有这些啊!别说动效间了,一个像样的录音棚也没有啊!也就是说,当时在录音这块,根本不具备搞《西游记》的条件!我怎么就脑瓜子一热,应下这件事了呢……后来才慢慢知道,不仅是录音这块,对于当时杨导演的这支队伍来说,各个工种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能拍下来,还能拍成经典,这真是当时谁都不曾想过的事情。
这么大的台要搞《西游记》,搞得不像样不行,可录音棚在哪儿呢?我打起了大放映间的主意。当时台里有个放映间,审片子、开大会都在这里。我看上这里了,就想在这儿搭棚子,直接去找了时任副台长阮若琳,当时我还使了点儿“策略”。
“你什么情况啊?”
“我要打退堂鼓。”
“杨洁好不容易找着你了,你怎么还想打退堂鼓呢?有什么想法你说吧!”
“我想用这个放映间,搭个录音棚。”
“你找什么搭啊?”
“您甭管了,我有办法赵梓淇,我要自己的录音棚!”
这话顶的就比较厉害了,老太太谁敢顶啊!人家是副台长!我当时就是豁出去不干了,不干了总可以吧!老太太也不生气。
“那你怎么弄呢?”
“我就用一个墙角,买几个棉被、地毯、褥套,这里还有现成的大屏风,我搭个录音棚,把小操作间当我们的机房……”
没成想,事情出奇的顺利,她居然就同意了!打这以后,全台的人也不在这儿开会了,也不在这儿进行任何活动了,《西游记》录音这块,从此有了个“站脚之地”。
俩话筒,一台9吋的监视器,一台12吋的监视器,一台2860录像机,两台720开盘大座机,一台录新闻淘汰下来的上海产6声轨小调音台,还有一台采访用的艾格拉录音机做前机,就是我的全部“家当”了。2860的录像机就两个声轨,一个轨录台词,一个轨合成。就这俩轨,混响我怎么弄呢?都得手工摘,动剪刀剪,再并轨,再合成。因为没有多余的声轨,所以常常是配音、动效一块上,谁错了都得停。这边的人配的挺好,那边突然出岔了,动效没对上,这就得重配。
动效这块就更捉襟见肘了,当时是音乐编辑王文华和我来负责动效这块。因为没有电影制片厂里“豪华”的动效制作间,也没有效果发声器,我们就想了个办法,从动画片和电影里“取材”。动画片《阿童木》里的声音取的最多,因为《阿童木》里的电声多,唰!啾!咔!这种音效特别丰富,天上的声音、魔幻的声音,多取自《阿童木》。民间的声音,就多从电影里往出摘,比如《少林寺》。像第五集《猴王保唐僧》里,在老丈家的院子中,强盗和孙悟空房上房下打斗的声音,就是从《少林寺》里摘出来的。我一般都是从小西天的电影局和广东的珠影拷贝效果素材。

当年做动效用的盆,剧中很多水声都是用它做出来的。
那为什么没有人提出来“这声音怎么好像在别的戏里听过呢?”呵呵,如果有人提出来,我可就失败了。这是因为出来的都不是原声,而是加了动效、加了混响、加了延时,混合而成的效果。几种声音合成在一起,才是观众最终听到的声音。孔垂燊300毫秒以内叫混响,300毫秒以外叫延时,通俗一点说就是,对着山一喊,300毫秒以后还需要声音效果,就得用延时来实现,比如孙悟空那句“我有名字啦!我叫孙悟空啦!”那就是延时出来的效果。我记得为了一场打斗、爆炸的大场面,我去珠影的资料库里弄了两三天,最后收了我100块钱。
对声音进行合成、改造,这些都得有想法。比如孙悟空跟二郎神打斗,金箍棒打三尖两刃刀,所有击点都必须加混响,把声音打散了再加延时。再比如雷声,《西游记》里的雷声不能用我们平时听到的雷声,实打实的雷声跟闹天宫时那种“啪啪”的雷声是不一样的,一样就没有神奇感了。怎么办呢?这里就得用竖镲,王文华把竖镲敲出来的声音合成到资料里的雷声中,再加上混响,剧里需要的这种雷声就出来了。

如来佛的声音要充满殿堂,“你这个爱撒尿的猴子!”这也是把他的声音剔出来加混响。猴子的声音必须不加混响,才有反差,才能显出普通神仙跟佛祖的区别来。有些短旋律,“师祖,您是要留得长远啊,那倒也不难,只有宰了他……”这句话之后出来的那段配乐是神来之笔。类似这种音乐短句,都是王文华精心剪接的。围绕着音乐情绪,抒情、恐怖、打斗等等,是要写很多方案的。
其实为影视录音中有一个既有趣又令人无奈的事情,就是观众先入为主的一种态度。比如说武打的打击点,我们在剧里听到的都是“嘭嘭嘭”这种声音,这都是夸张了的声音处理,实际真正的打斗声哪有那么夸张,就是“噗噗噗”的声音。可是由于在屏幕上听“嘭嘭嘭”的声音听多了,你给他做“噗噗噗”的声音,他就说你不真实,真实的反而不真实了。第一次出来是什么声,就是什么声了,然后形成固定记忆。
《西游记》是中央电视台搞的第一部神话剧,都没有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最有经验的莫过于杨导演了,美、服、化、道、录,都是在她的指导下工作。录音这块儿虽然是个独立的工种,可导演心里自有她的要求。
杨导演跟我说话从来不多,时常是场记李诚儒来找我:“老冯老冯,快!导演叫。”我一去,导演一般就是两三句话:
“小冯子儿(儿话音,杨导演一直这么叫我),那场戏不行!”
“赶紧改!听明白了吗?”
“走吧!”
哪里不对,她一般不跟我多说,也并不强加给我意见,总是说“你再考虑下”。我“对付”导演的办法常常是嬉皮笑脸。她工作太认真,跟我说的话虽不多,可说一句就是圣旨,我就紧张,只能用嬉皮笑脸对付她。她还总说:“别跟我嬉皮笑脸的!”我心话了,我要不嬉皮笑脸的,我都出不去这个门儿……后来再看我改完的效果,只要她什么都不说,我就知道是通过了。
给电视剧录音录了40年,很多戏我都不记得当时的情景了,唯独《西游记》记得清楚。为什么?六年时间一部戏,时间太长了,记忆太深刻了。那六年也是一段很快乐的日子。当时大家都知道,我的口头语是“卷着”!卷着,实际就是“开始”的意思。我一按对讲,就开始喊“卷着”,配音演员们就开始说了。天天就这么“卷着卷着”的,这拨儿人在一起高兴着呢。一到开始配的时候,我就爱说“卷卷卷”。“卷”到什么程度呢?后来全北京配音界都说“卷”,那就是打我这儿来的,后来上海那边儿也这么说了,都“卷”到上海去了,最远的都“卷”到新疆的配音班子里去了!
我通常8天或9天录完一集,最快一周。边配音边做动效,不包括做脚步声、马蹄声等拟音的时间。马蹄声有时是插资料,有时需要王文华自己做。搁现在来讲,这是不可想像的慢速度,后来我给《走西口》录音的时候,一天录四集。一方面是那时设备实在不行,另一方面也真是慢工出细活儿。

拍摄第一集时,很多录音组的人当起了道士。
《西游记》里的配音演员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北京地区接受配音任务比较多的录音棚一共有三个,分别是北影录音棚、儿艺地下室录音棚和中央电视台《西游记》录音棚,四五十名职业配音演员活跃在这个圈子里,他们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叫“棚虫”。棚虫是有圈子的,通常一个录音师搞一部戏,都是按圈子用人,唯独我不是,我不管他是哪个圈儿的,想用就直接打电话。棚虫们成天钻棚,前脚从这个棚里出来,后脚就进了那个棚。
通常录音师是比较容易受欺负的,尤其是遇到一些大腕儿配音演员。我在现场则比较强势,不惧任何腕儿。当然了,也有中央电视台这块金字招牌的原因。当时这些配音界的大腕儿们普遍认为,能被选来为《西游记》配音是一件比较光荣的事儿。
为《西游记》选配音演员的流程通常是这样的:先是场记马丽珠把拍好的带子交给我,我再看上一两天。反复看的过程中我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北京这四五十号棚虫,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谁能配什么,谁适合配什么,我要尽快做出判断,确保来了肯定合适。谁配什么角色,我确认后就写下来,第二天告诉剧务,让剧务赶紧去联系。通常我非常喜欢一个人的声音,我就找车亲自接他去,比如大家董行佶的声音我就非常喜欢,我一去接,他肯定来。还有给如来配音的修宗迪,“黄袍怪”任凤坡、猪八戒的配音里坡老师等,我也时常去接他们。
还记得是《计收猪八戒》那集,片子我整整看了两天,对演员的风格、音色和他们的发音位置做到了心中有数,然后挨个琢磨这些棚虫到底谁适合这集戏。
饰演高老太的高玉倩老师是名戏曲演员,从现场参考声听,高玉倩带着浓厚的戏曲舞台腔。为了不让戏曲味儿串到这集戏里来,我心里想到了两个人来配高老太的音,一是冯宪珍、二是周庆瑜。后来一试,冯宪珍声音太亮,不圆润,没有老太太的风格,光是声音好听,人物是立不住的;换周庆瑜后就配了一两场,发现也不行,周的问题是力度不够,后来她为女儿国国王配音,就十分对路了。
最后我想到了李文玲,李文玲就是《四世同堂》里那个“胖菊子”。她本身是话剧演员,也是当时北京配音界有名的棚虫,声音的“化妆”能力特别强。一开始感觉也不对,她琢磨了一会儿,马上出来了另一种声音。我一听,嘿!好极了!正是高老太的声音!就她了!赵丽蓉和高玉倩的情况一样,也是为了避免戏曲味儿,没让她自己配音。总的来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更多地使用了话剧演员来配音。

《西游记》的配音演员:李文玲(前排)、孙悟空的配音李扬(后排右一)、唐僧的配音张云明(后排右二)、猪八戒的配音里坡(后排左一)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就是配音大家张筠英。张筠英当时就是赫赫有名的配音界大腕儿永翌上尚城,把她请来,本来是想让她多配些角色。可是一配上观音,立马我就知道,不能让她再配别的角色了。为什么?怕观众“认”出她的声音来。其实声音是可以“化妆”的,配音演员都掌握声音化妆的要领,但这种化妆只能是基本化妆,再怎么“化”,也有痕迹,耳力好的人是一定能听出来你的基本原声色的。
张筠英的嗓音比较圆润,从胸腔到口腔发音隋雨晴,完全是基本原声色。她的声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气,大气中还带着仙气,这种仙气能把猴子镇住。相比之下,对女儿国国王的声音要求就不是仙气了,是王气,显然周庆瑜的声音更具有这种民间色彩。不过即便是张筠英的声音,也是要加混响处理的。所以说在《西游记》中艾丽嘉妍,张筠英只配了观音一个人。她的爱人瞿玄和还曾开玩笑似地跟我说:“老冯啊,你就不能让你嫂子多挣点儿稿费啊……”

在稿费这块(我们那时都叫稿费),像里坡、董行佶、黄斐、孔芮、修宗迪、王玉立、吕中等,我是给开一集最高50块钱稿费,其他人都是给开40块钱一集的稿费。
还有一个与张筠英齐名的配音演员,叫陈阿喜,《西游记》中很多年轻的女性角色都是由陈阿喜配音的。陈阿喜老师跟我是一个单位的,她是一个配音极其讲究的人。现在很多镜头前的演员拍戏都不背台词,但陈阿喜配音从来不看稿子,她都是把台词背好再开始配音。一般人配音都是拿着稿子,边配边画杠儿,陈阿喜从来不这样,工作态度极其认真。
再提几个水平高的配音演员。人艺的韩善续,台词功底和声音俱佳,他演的角色都是他自己配音。配老丈是他原声,一配妖怪,立马小嗓儿就出来了。镇元大仙是吴桂苓自己配的,用的是他原声,一旦让他配别的角色,立刻就能“化妆”。后来主持儿童节目的董浩,在《西游记》里配了好多老神仙的音,《偷吃人参果》里寿星的配音就是董浩:“你这猴儿,莫不是偷吃了镇元大仙的人参果了?”
一波三折的“孙悟空配音”
为孙悟空配音的过程,是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经常能听到一些关于孙悟空配音的各式各样的说法。作为最有资格来陈述这件事前前后后经过的人,我来客观详细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
在为《西游记》录音的过程中,绝大部分配音演员都是由我找来的,但孙悟空的配音演员不是,1982年《西游记》剧组成立不久,录音科的主任曾文济便推荐了李扬来为孙悟空配音。
拍前几集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是实景录音,取自然音响。在大厅里拍,就在大厅里录音,在树林里拍,就在树林里录音。可录了几集以后,发现这么干不行了,有几方面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影响拍摄进度,后来就改在台里配了。
从一开始的实景配音开始,李扬就一直在组里,是《西游记》的元老。当时先拍的是《除妖乌鸡国》(试集)、《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祸起观音院》这几集,李扬为这几集里的孙悟空配了音,同时还出演了第一集剧中的小道士等角色。因为《西游记》并不是按着集数的顺序拍摄的,所以全剧整体播出时,这最先拍摄完、配音完的几集按顺序调到了后面的位置。

在鼓山拍摄《祸起观音院》时的留影,包括程之(前排中间)、唐僧的配音演员张云明(后排左一)、冯景山(后排左二)、李扬(后排右一)等。
配了一段时间后,李扬忽然离组了。没了孙悟空的配音,这让我寝食难安,拿不定主意到底该怎么办。正在这时候,组里的李龙斌(第五集里的九头虫)说,安徽京剧团有个叫李世宏的,仿猴子的声音相当不错,可以让他来试试,杨导演同意了。当时我正为此十分焦虑,没有多加思考,赶紧让这位李世宏来了。他声色圆润,“化妆”的声色和他的本音应用自如,毕竟是专业演员。半年时间,配了六集。这一次是按着顺序配的了,第一集到第四集完整配了,第五集配了一部分,第六集配了一两场。
那为什么让李世宏从第一集开始配,而不是接着李扬的往后配呢?说来也巧了。当时拍的时候,都是一场戏一场戏跳着拍的,李扬在组的时候,除了试集和《偷吃人参果》以外,其他集都是没有完成剪接版的。正赶上这几集完成了剪接版,场记马丽珠给了我带子,要正式开始从第一集往后配的时候,李扬离组了,李世宏来了,所以李世宏才从第一集往后按着顺序开始配。
为什么又说李世宏配的第五集和第六集是“一部分”、“一两场”,而不是全部呢?那时候配音演员不容易一次性凑齐,所以没法一集一集的配,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场一场的配超能失控2,所以这集配一部分、那集配一部分才是常态。而对于配音演员来说,时常是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当时配的那一场,最终是要放进哪一集里去,对此最清楚的只有杨导演和我。
所以当时的情况就是第五集李世宏配了一大部分,不是全部;第六集《祸起观音院》,当时拍摄的时候,李扬实景配音时就配好了绝大部分,剩下一些当时在鼓山没配的部分,让李世宏补配了,那时还没来得及让他“挑”李扬原来配好的绝大部分。所谓“挑”,是行话,就是把原来配好的删掉,重新配。
拍试集、《偷吃人参果》等前面几集的时候,也拍了其他集的一些镜头。因为当时是实景配音,所以这些李扬都已经配好了凯尔特人vs湖人。比如第一集悟空学艺那部分,“师父白天打我三下,关闭中门……”这段就是李扬实景配音时配好的。后来为了统一,把这些地方抠出来,让李世宏“挑”了。
配完以后,我就想让大家检验一下我的成果,让导演听听这个猴子的配音到底怎么样。还记得那天,一帮人拿着小凳子,兴致勃勃地来看第一集合完音的效果,我满怀信心地放给大家。大概是45分钟,播出完毕。本来我预计的是,一放完,所有人起立,哗哗鼓掌。可是,居然没人说一句话,更没有人鼓掌,导演也不说话,我这汗可就下来了……后来,大家端起小凳子,三三两两地走了,谁也没说什么。
导演不言语,我就知道,这里面问题肯定不小。
回来之后,我这心里可就开始打鼓了,问题出在哪儿呢?大家的“反馈”开始让我吃不准猴子的音色和感觉了,这个声音到底能不能撑住这个角色呢?因为这是第一集,开篇戏,声音能不能撑住角色非常重要,我心里没底了。
那一天真是煎熬啊,好不容易挨到了晚上,导演拍完了戏,李诚儒来了:“老冯,导演叫你呢。”我一进屋,看见导演的脸是阴沉的,不等我开口,她就说了起来。
“小冯子儿,这个猴子配音你得考虑考虑,你得多问几个为什么!”
“导演,您能稍微具体点儿吗?”
“零碎儿太多了!”
她这一提醒,我恍然大悟,一句话我就明白了导演的意思……
“导演,还有事吗?”
“没事,走吧。”
我赶紧头也不回地跑了。
头一天刚到外景地,第二天我就让制片主任曾心影给我买票回北京,她还说:“你有病啊?昨天来的今天就走?”我说:“我必须走,我得赶紧回去处理第一集的问题。”
回到北京以后,我没有接触任何人,拿出第一集的合成版反复地听。导演说“零碎儿太多了”,我明白她的意思,就是说原本一个不需要有台词的动作画面,配音演员却给加了音儿,而且是个动作就加音儿。一个动作,“哦”!再一个动作,“嘿”!第三个动作,“哈”!这种语气助词太多了,导致人物主线树不起来,语言不简练。本来剧中的猴子这个角色就闹,动作速度快,这样加上零零碎碎的“咔咔—哦—嘿嘿—哼—咳—哈哈—咳咳”的杂音,显得更闹了。
实际李扬在最初给猴子配音的时候也存在这个问题,导演也提出来过并讨论过。但李扬的这些语气助词加的地方对。加的“是地方”,问题就不是太大。加好了,还能突出人物性格。而李世宏加的这些“零碎儿”,很多地方不在点儿上。也就是说,声音是有假定性的,对的准,声音就像,李扬的假定性成功的多,李世宏的假定性成功的少跳板机。
我又一想,哦,导演只说了太零碎,她倒是没说这个声音本身能不能撑住这个角色……那我接下来怎么弄呢?等李扬回来重配?不知道他到底还回不回来啊,要是都重配的话可太费劲了,这种返工可不是个小工程。能不能保住李世宏这几集的配音,我想了很长时间。如果保,怎么保?
想来想去,我决定保。为什么呢?因为李世宏的声音比较嫩,前几集是个刚出世的猴子,像是一个娃娃腔的猴子,又像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猴子。李世宏的发音位置比较靠前,出来的声音比较符合当时人物的个性,也就是说,从声音本身上说,还是能立住的。这也就意味着还存在“抢救”回来前面这几集的希望。
至于往后能不能再用李世宏,就只能再说了,很有可能是换掉蛇谷奇兵。因为作为配音演员来说,不是说声音本身好听就可以了,配音是一门技术活儿,如何运用声音、如何将声音恰到好处地呈现、声音与人物是否相符,这些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这就好比说声音好听的人,他不一定会唱歌。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天生的嗓音非常棒,洪亮的膛音非常有质感,可是一唱起歌来吉克杰拉,仍然会五音不全。配音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说本人的声音像猴子、能仿猴子的声音,就胜任为猴子配音了。为动画片孙悟空配音的邱岳峰大师,那是任何给孙悟空配音的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想到这里,我确定了,把所有多余的零碎儿全修掉,争取通过后期处理,把李世宏配的猴子的声音立起来!
这里我还要提到另一个人,就是如今的影视界大腕儿张涵予。当年他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棚虫”,在《西游记》中给很多角色配了音,黄风怪就是他配的。张涵予这个人的配音造诣很高,声音模仿能力极强,又能仿李扬又能仿李世宏,还很谦虚。在《天竺收玉兔》那集,我演了一个侍卫,跟真公主有一段对话:“你这女子擅闯宫门假冒公主,公主跨象选亲刚刚回宫,怎么会有你这么个公主!不追究你假冒公主之罪就便宜你了,还不快滚!”这就是张涵予给我配的音库尔班大叔。

李扬走了,李世宏面临着被换掉,我一度想过用张涵予来配孙悟空,而且跟杨洁导演提了这个想法,杨导演说:“那你去问问张涵予的意愿吧,我同意。”结果一问,张涵予说怕自己太忙,抽不出时间来一直配孙悟空,孙悟空的戏实在太多。问了两次,他都说不行,这件事让我十分失望。如果他能为孙悟空配音,观众们也是会大饱耳福的。尽管是这样,张涵予还是帮了我不少忙。李世宏配音的部分,能修的我都自己修了,实在修不出来的,我后来在修改完善每集配音的时候,都让张涵予给“挑”了——由张涵予模仿李世宏的声音,重新配了一些之前配得不好的地方。
记得有一段时间是拍摄的空隙,没有配音任务,空了两个月吧,李世宏就回去了,剧组后来也没再找他。过了一段时间,李扬突然回到剧组,我算是松了口气:我终于有救了!
这时又一个问题摆在眼前,李扬是回来了,可我让他从哪儿介入呢?不能说因为修好了前五集猴子的音,就从第六集开始换李扬啊!这种改变太刻意,人物角色穿插不了,没法切入。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第五集《猴王保唐僧》里的一个情节,这里有一个好的切换点:五百年沧海桑田,前后它总有一个变化。所以猴子从五行山下一蹦出来,我就换立刻李扬!李世宏在戏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师父,走远些,还远一些,再远再远,再远一些。”接下来那半句“师父,俺老孙出来啦!”,就是让张涵予“挑”的了。爆炸声响起,边跑边喊“师父……”,这两个字就是切入点,从这句起就换回了李扬。为了证实“师父”这个切口找的合不合适,我单把这一集拿出来给导演看。
“导演,你看看第五集的这个地方。”
“为什么啊?”
“你就看看吧。”
看完她一愣,她听出来换李扬了,可她没说,只说:“恩,不错不错。”这是同意了,我总算松了口气。
至今我还能回想起来那个艰难的修音过程,就李世宏这四集半的“零碎儿”,我修了十多天!怎么修呢?不能在合成好的带子上面动剪刀,别人的音都是配好的。我就先把李世宏的配音录到一个录音机上,因为没有多余的声道,只能先把这些声音剔下来,一点点剪。完成修剪以后,再把修剪好的台词还原到合成版上,再把剪断的动效和音乐重新做。就这样,终于完成了这四集半的补救工作。所以说观众们看到的前几集里孙悟空完整的语句,那真都是一句句修出来的啊!
李扬回来后,关于第五集,“挑”了五行山之后李世宏配完的部分,并且把李世宏没配的一小部分直接配了;第六集,李世宏配的一小部分,让李扬“挑”了回来,其他的,还是沿用了实景配音时李扬的录音。我还记得第五集和第六集的一点儿戏,我和李扬在录音棚整整抠了两三天。现在回想当时的辛苦过程,着实难忘。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孙悟空的配音,前4集半一个人,后20集半一个人,这并不像有些西游记迷想像的那样,认为这最初就是有意为之,完全不是这样的。如果大家觉得李世宏和李扬的声音恰好展示了刚出世的孙悟空和后来成熟的孙悟空,那只能说是我“歪打正着”了!这样的换切从艺术表达上来说,也确实说的过去。但这决不是事先“预谋”好的,也更没有“前5集孙悟空的声音为后20集孙悟空的声音奠定了配音基础”这一说。若论实际的先后,李扬是最先为孙悟空配音的,李世宏是后来顶替的,后面的怎么为前面的打基础呢?
过去三十多年了,这段尘封的历史还是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必须要说明的是,但凡为《西游记》配过音的配音演员,他们都是为《西游记》做出过贡献的人,我们不能抹杀任何人的成绩。贵在还原历史,实事求是。
王玉立仿里坡,猪八戒也是俩配音
拍试集《除妖乌鸡国》时,给猪八戒配音的是实验化剧院的赵广杉,就是这集一开场那个坏僧官。实景配音回来后,我跟杨导演有一番对话。
“赵广杉配的这个猪八戒,不是我想像中的那头猪。”
“什么?小冯子儿,你再说一遍。”
“赵广杉配的音不是我想像中的那头猪。”
“那你想像中的猪啥样啊?”
我想了半天,也没说出来。
其实赵广杉为了让猪八戒的声音接近猪的声音,还真去猪圈里体验了生活,录了猪呼噜呼噜的声音。结果按着这个音调一配出来,那声音太“脏”了!太像猪了!真跟猪一模一样!那哪儿行啊?又脏、又不到位。也就是说,就像猴子和猪八戒最初的化妆一样,最初猪八戒的配音,也是不合格的——过分地想要实现角色原形的真实感,却忽略了荧屏艺术所需要的美感。
后来,经张云明推荐,导演找来了八一厂的著名配音演员里坡老师。为什么会选定里坡呢,就是看了《林海雪原》里那个傻大个,有句经典的台词是“一百只鸡一百只鸭……”觉得这个配音演员的声音条件特别适合猪八戒。我还记得里坡当时一来就说:“谁是冯景山啊?”我说:“我是啊。”他说:“我来给你配猪八戒啊!”我一听,这声儿怎么这么熟悉啊?原来是傻大个啊!再仔细一听里坡这声音,嘿!真好!比之前的声音强多了!导演又问我意见:
“这回怎么样啊小冯子儿?”
“也不怎么样嘛。”
“啊?他也不是你想的那头猪?”
“嘿嘿,就是他,我跟您开玩笑呢!”
说完我赶紧跑了。
给猪八戒配音,也不能太像真实的猪,不能太“脏”了!这就跟猴子的碎词儿多是一个道理,但凡有猴子的画面,就有猴子“叽叽喳喳、哦哦嗯嗯”的声音,反而显得过满了。里坡呢,首先音色好,然后气口儿恰如其分,他经常给电影配音,对于这个分寸掌握的很好。
记得在青城山,里坡还没来的时候,马德华自己配了一集。他配的其实还可以,人物感觉是对的,他自己演的嘛。但他在戏曲舞台上的小花脸味儿很明显,因为马德华原本就是昆剧演员。导演就怕这个,我更怕这个,戏曲舞台的东西一旦出来了,就不是日常生活里的感觉了。
里坡来了以后,我就让他把马德华自己配的《偷吃人参果》里的几句台词给“挑”了,比较典型的就是那句“锅吧,嘿嘿嘿”,当时马德华说的这句戏曲味太浓了,跟叫板似的。里坡一配,立马就不一样了,这才是一个贪吃的猪的声音。因为当时是现场配音,还有别的演员说的话,所以也没有“挑”太多,保留了马德华配的大部分。让里坡“挑”的多是长句子,再把马德华自己的声音“做做手脚”。
猪八戒的配音细到什么程度呢?《计收猪八戒》那集,猪八戒变的壮汉,那是李文玲的爱人邹赫威配的,邹赫威也是一位出色的配音演员。为什么让邹配呢,壮汉是个凡人,不能吐着猪八戒的味儿。猪八戒不是摔了一跤吗,立马嘴脸出来了,这时候就换了里坡,“娘子,你别跑啊!”
里坡是个特别尽心的人,悟性还高,一点就通,跟他一起合作非常愉快。有一次,他说他想演牛魔王,把我愁坏了。他演牛魔王,谁来给猪八戒配音啊?等到了冷水江的溶洞里面以后,没想到里坡无法贴脸模子,堵得慌,一贴就喘不上气儿来,这可把我给救了。他要是真演牛魔王并给牛魔王配音的话,这声音跟猪八戒太像,我可能还真挺麻烦呢。
里坡和孔芮的相声张口就来,能乐死人,大家经常笑到配不下去。里坡是个特别爱吃肥肉的人,当时大家总买一种饼,大饼夹肥肉,里坡就爱这口儿,一来就坐在录音棚吃这个。

媒体当年对里坡的报道。
配到后几集的时候,出问题了。因为八一厂有演出,里坡实在脱不开身,这可把我急坏了。有一天,他给我打电话。
“冯老师啊,我去不了。”
“我的爷!不行啊!马上就要配音了,你不能不来啊!”
“这是八一厂的事儿,我得先紧着我们厂啊。”
“里坡老师,这样,你要是在北京拍呢,我就把你的词儿先剔出来,单配你的。”
“不行,是外地。”
“还有个办法,能不能你那儿排一段时间,回来一个礼拜,我集中把你的全配了,我给你拿路费。”
“也不行,八一厂有规定,拍戏期间本厂演员不准离开现场……”
我急了,猪八戒的配音走了怎么办?这是把骨髓给我抽出去了啊!我赶紧给导演打电话,提了三个建议:一、还找赵广杉配,二、马德华自己配,三、找王玉立配,王玉立就是演托塔李天王的演员。导演当即决定:“找王玉立仿里坡”。咣当!电话撂了。
我赶紧把王玉立叫来,他是实验话剧院的演员,说起台词来字正腔圆。他的声音本身是没问题,可是跟里坡那种嗓子里像含着东西似的、圆润的感觉并不太像。第一天,我和王玉立一整天就配了一场戏多一点,实在找不着里坡的感觉,把我俩愁的啊!这可怎么给导演交代啊!我都没法给自己交代。
第二天接着找感觉,还是不行。可是饿着也不是个事儿啊,我俩就去吃饭。正吃着,王玉立突然说:“老冯啊!是不是连吃带喝的意思啊?来来来,赶紧回录音棚!”我一听,也来劲儿了,赶紧往回跑。回到录音棚再试,嘿,感觉终于出来了!
所以大家现在听到的后5集里猪八戒的声音,大都是由王玉立来配的。这5集里既有里坡的声音也有王玉立的声音,王玉立的居多。有此前的集里重复的话,我就把它们切出来,借到了后5集。还记得王玉立配到第23集的时候,那天我去找导演。我一进屋,发现导演挺乐呵,脸是圆的。
“小冯子儿,你坐下。”
“导演,王玉立他行吗?”
“行啊!我都没听出来跟里坡有什么区别……”
哎呦,我心里这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推奴,直在那儿傻乐。过一会儿普丽吉,导演忽地站起来了。
“还有几集没配完啊?”
“没合成的还有三集。”
“赶紧去合成完了!马上就审片子了!”
我给她摆了个造型,大茶壶!哈哈!她说:“你别跟我贫,快走!”我赶紧一溜烟儿跑了,不然不知道她又要说什么了……
多才多艺的唐僧配音张云明
孙悟空的配音是两个人,猪八戒的配音也是两个人,这种事情是能让人焦头烂额的。到了唐僧这儿,本来面孔就三副了,声音这儿我可不能再让他左一个右一个的了。所以对于唐僧的配音演员张云明,我对他是格外的好,生怕他给我撂挑子。
张云明是八一厂的著名配音演员,多才多艺,我们都叫他“大能干儿”,他又能配音又能做动效。一开始试集里的唐僧,董行佶和汪粤自己都配了,后来这一集进行了重拍。为了统一,重拍的第13集《除妖乌鸡国》中,董行佶的配音都“挑”了,汪粤自己配的留了一点,大部分都是由张云明重配的。《偷吃人参果》中,多数都保留了汪粤自己配的,少部分是张云明“挑”的。
汪粤是电影演员,他的语音、语速电影节奏比较强。而唐僧是一种缓慢的感觉,凡是长句,节奏无形中就拉长了。汪粤配的节奏一快塑腹特,就没有了师父的感觉,没有了佛家的感觉。
张云明本来字正腔圆,结果有一场戏,配了白骨洞里的骷髅精,出来了一种非常奇怪的声音,全场笑翻,“夫人,夫人,大喜事啊,那西天取经的唐僧上山来啦,啊嘿嘿嘿嘿……”大家都惊讶于张云明怎么还能出来这种动静呢!

剧组在“白骨洞”里拍摄,画面中为杨春霞(左一)、杨洁导演(左二)、录音师冯景山(左三)、场记马丽珠(右一)。
师徒四人只有沙僧为“自己”配音
再说说沙僧的配音。一开始在扬州搞实景配音的时候,沙僧就是闫怀礼自己配的音,可后期到棚里的时候我就想把闫怀礼换掉了。为什么?他总是在外面,特别耽误我配音,我就换了几个人,但确实怎么听也没有闫怀礼自己的声音好。沙僧话语不多,起伏不大,老老实实。后来我断定,他的声音是别人替代不了的,那我就不换了。他在的时候,我就紧着他先配,他不在我就把他的词儿空出来,等他一回到北京再单配。
闫怀礼的声音是没有问题的,他的问题在于“语言递进不积极、不严实”,衔接的问题。简单说就是,他把他的话说完了,就不顾下面人的话了。我把台词说完了,我得递给你,你才能接上我的茬儿,他不管这些。所以在他配音的时候我总是提醒他,像“嗯、啊、是吧”这种水词儿加不好是噪音,加好了是戏中戏、是精华。

沙僧的配音是闫怀礼自己。
闫怀礼配的最好的一句话不是沙僧的话,是他演的猴子,“嗯……我看大王心性灵清,形容俊美,这个这个……就叫美猴王!”实际这句台词他没说利索“这个这个……就叫美猴王!”中间他是忘词了,一结巴,就出了这效果。
“冯老师,再来一遍吧。”
“这句还真挺合适,不删。”
过一会儿他又来了。
“重配吧!”
“不不,这个词儿忘的非常好,正适合剧情。”
……
录音、配音都是幕后工种,录音师、音乐编辑、配音演员在各自的岗位上任劳任怨,不求名利。 为《西游记》录音的六年,我永生难忘。我很留恋那段岁月,虽然36年过去了,可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那样清晰。
本号内容均系原创,转载须注明来源!
王崇秋:一台摄像机“筑成”82版西游记
(微信ID:chongqiuxy)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