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养胃很简单,一个穴位就可以了-益灸堂艾灸
导言:
1、胃乃“水谷之海”,“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2、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中医认为胃是“五脏六腑之海”,诸多重要的器官都靠着胃来提供能量,人们日常所需的能量皆来自于此。如果把人体比作电动玩具,胃就像其中的电池,如果没有充裕的电源,那么整个电动玩具就无法驱动。古语云“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胃乃后天之本,水谷,化精之源,保护好胃,则其他脏腑才会健壮。3、《黄帝内经》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胃是什么?胃是五脏六腑的大海,这个海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海,五脏六腑就无源了。“水谷皆入于胃”,“水谷”就是指人们吃喝的东西,“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脏六腑的精华全是从胃那里得到的。这是胃的一个重要作用。4、《黄帝内经>〉一再强调,任何时候胃脉都 不可以绝,胃脉一绝人体大限将至。这个道理很简单,胃脉一绝,连吃饭的 能力都没有了,人就将面临死亡了。5、脾胃一病则五脏六腑四肢九窍俱病.......
胃乃“水谷之汉诺威王朝海”,“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为什么把胃称为“水谷之海”?
《灵枢·海论》指出:“胃者,水谷之海麻姑传奇。”故与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并称“四海”。海者,汇聚之意。胃主受纳,饮 食入口,容纳于胃,故称胃为水谷之海qq奶奶。饮食水谷是五脏六腑所需营养物 质的本源,故《内经》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等。因此, 有将“水谷之海”直接作为胃的代名词的,如《灵枢·海论》说:“水谷之海有 余,则胀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所谓“得胃气则生仙人扶我顶 ,无胃气则死”武冈二中,大抵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这里所说的“胃气”,是指脾胃受纳、腐熟和运化饮食水谷的机 能,代表整个消化系统。“得胃气则生”,是说只要病人食欲尚可,则气血生 化有源,提示病情及愈后较好。临床上常见患者病情虽较重,然其舌上有 苔,不碍进食,则知其胃气尚存薛家小媳妇,若调治得当,即可望转机,此即所谓有胃气 者病情“不轻亦轻”。反之,如病人水浆不入,则其病情及愈后多较凶险,此 即所谓无胃气者病情“不重亦重”。人以胃气为本,胃气的盛衰,直接影响 着人体气血的充盈与否。正如《灵枢·玉版》所说:“人之所受气者薛刚反唐续,谷也; 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就 是以胃气之存亡来预测人体正气的盛衰。
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胃气,其功绩最为卓著者,要数金元四大家之一 的李东垣。李氏《脾胃论》强调人体元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指出:“脾胃之 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云之歌,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是元气之源陈亚春,元气乃健康 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诸病由生,这便是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 生”的基本论点。
中医治病,非常注重顾护胃气。对胃气虚衰者遣方用药,更需尽量避 免用有损胃气的药物。诸如大队滋阴剂中每佐以一、二味和胃行气之品,以 防养阴药物滋碍胃口;在苦寒泻下时,亦多辅以护胃之品,但恐苦寒败胃, 仲景之调胃承气汤、吴瑭之护胃承气汤,均属此意绝色凤帝。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中医在治病时强调的 “忌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顾护胃气。如忌辛辣之物、忌生冷之品,是 恐其败坏胃气;忌厚腻之味,是恐其酿浊碍胃;忌甘甜之食,是恐助湿滞中。
其二,是指脉象的有无胃气。脉也以胃气为本。正常人的脉象不浮不 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称为“有胃气”,或径称“有胃”。《素问· 平人气象论》说:“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 气者,肝不弦(指脉象有一定的紧张度,犹如弓弦状)肾不石(指脉象位置深 沉安贤珉,用力切按始得)也。”该篇认为:春脉有胃当微弦,“但弦无胃曰死”;夏脉有胃当微钩(指脉象旺盛有力之状),“但钩无胃曰死”;长夏脉有胃当微 耍弱,“但代无胃曰死”;秋脉有胃当微毛(指脉象位置表浅,轻取即得),“但 毛无胃曰死”;冬脉有胃当微石,“但石无胃曰死”。临床如见劲急躁动而节 律不一的无胃之脉,多提示病情严重,预后欠佳。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外感 温热篇》中记载了他诊脉候胃气的经验:温热时病,出现战汗(寒战而同时 汗出)之后,须诊其脉象,若见软而和缓的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 证;如脉象出现急疾躁盛的,则多为气脱危象。这里叶氏把战汗以后脉象的 是否和缓、即有无胃气看作是判断证之顺逆、病之生死的主要依据之一。在 内伤杂病中更是如此,凡见脉象急数不宁、躁扰失和的,每提示邪盛正衰, 病情危笃。
总之,“人以胃气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 气象论》)。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所谓“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 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脾胃好不好,看看身上这三个部位就知道了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然而,现代人由于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不和,吃点东西就腹。那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脾胃不好,其实,脾胃好坏看三个部位就知道。
脾胃好坏看三个部位就知道
1.看脸色
黄皮肤是我们中国人的重要特征。不过,周不疑黄色有正常的黄,也有病理的黄。正常的黄色应当是明亮、润泽、含蓄的,并且有红色掺杂其间。如果黄色太过、黄色不及、黄色一色独显,或者与青黑等颜色一起显现,那就是病色。中医认为,出现了病色的黄,首先要考虑是脾胃出了问题。
脾胃负责运化水谷,人吃饭喝水以后,就是通过脾胃消化吸收里面的精华,转变为气血,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一旦有毛病,身体就不能实现这种转化,人吃进去的饭、喝进去的水,不能正常运化,无法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于是血液减少了,其结果就是脸色变白变黄。
脸色发黄还分好几种。一个人脾虚了重生之吴彤,面色淡黄,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就会逐渐出现“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营养身体造成的。
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这种表现一般源于两种情况,一是既有脾虚又有湿邪,二是体内有寄生虫玛米力。
比起萎黄和黄胖,黄疸要严重得多。黄疸属于一色独显,又是病色太过,病人往往脸黄、身体黄、尿黄,连白眼珠都是黄的。很多肝病病人都会出现黄疸,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2.看鼻尖
脾虚的病人还要看一个地方,那就是鼻尖,鼻尖的情况能提示病情的发展。实际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个小坑。以这个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病重的时候,比如有的人脸上发青发黑了,一点光泽都没有,但只要他的鼻尖是明亮、润泽的,就说明他的脾胃运化功能还在,就还能吃饭、吃药,所以就有救,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另外,如果患病时黄色代替了其他病色出现在脸上,比如由黑转黄,而且变得明亮、润泽,说明脾胃恢复了,病情出现了转机。
3.看嘴唇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脸色发黄,且不太明亮,不太润泽,基本就能判断这个人脾虚。这时候还应该看两个地方,一是看看嘴唇,特别是嘴唇四周的“唇四白”,就是嘴周围一圈黄白无毛的部位,大约1毫米宽。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脾之华在唇和唇四白。
如果唇四白不明显了,那脾胃功能肯定衰退了;
如果唇四白的颜色特别干黄,说明脾胃功能衰退严重;
如果唇四白发黑发青了,这个人就有生命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