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俊杰资本大考临近,银行融资借道永续债,谨防“互持”风险-前海金融城邮报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122

周盛俊杰资本大考临近,银行融资借道永续债,谨防“互持”风险-前海金融城邮报

周盛俊杰
在资本大考临近与银行信贷增长的背景下,2018年以来,银行募资补血的动作密集如潮。新型资本补充工具永续债或将拓宽银行补充渠道。

12月25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融委)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关问题,推动尽快启动永续债发行。永续债是补充非核心一级资本的工具。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只有发行优先股一种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方式的情况下,永续债破冰可能可以缓解银行业“其他一级资本较薄而二级资本偏厚”的结构性问题。
一些银行已经开始研究永续债发行。今年4月份哈尔滨银行公告称,拟发行150亿元永续债,6月份中国银行股东大会批准了发行4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即永续债)。中国银行回复称“正持续研究永续债发行方案”。哈尔滨银行则回应记者称“已完成了整套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待监管部门明晰业务准入细则后,正式报送监管部门进行审批。”
业内人士指出,永续债从大型商业银行开始试行的可能更高,一方面是永续债对发行主体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也将迎来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的规则生效,达到更高更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和债务杠杆要求。
境外商业银行发行有较多实践,但国内银行业尚无发行先例。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原因在于《公司法》对债券期限的限定与巴塞尔III对银行业一级资本工具的“无到期日”要求矛盾。商业银行永续债的规则落地,需要解决久期、定价、投资者要求、风险资本认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但记者了解到,银行二级资本债流动性差收益低,此前相当一部分是银行间通过影子银行互持,银行间关联风险较大,有“虚增”资本之嫌。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在创新资本补充工具的时候,要考虑吸引合格投资者,防止虚增手段。
▌信贷扩张加“弹药”
银行资本水平与其资产规模扩张和资产质量变化都有直接联系,商业银行永远表现出对资本的饥渴。2018年以来,银行募资补血的动作密集如潮。仅四季度,就有多家中小银行上市,中国银行优先股华夏银行定增方案获证监会批复通过,兴业银行优先股成功发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可转债发行获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中国银行、长沙银行、中信银行也先后抛出优先股发行方案。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银行迫切补充资本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银行业将迎来资本充足率大考,国有大行也面临TLAC的压力;二是支撑表外回表,和进一步信贷扩张的需要;三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业做好“过冬”准备。此外,成立理财子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子公司等,也需要投入资本金。
补充资本规模与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增长成正相关。穆迪指出,银行业风险加权资产持续快速增长,对银行业资产质量和资本管理都造成挑战。穆迪测算,风险资产增速高于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反应出影子银行与同业业务收缩,而信贷加速扩张,对银行业资本计提造成重大压力。
据央行数据,今年前11 个月,累计新增贷款15.1 万亿元,同比增长11.5%。信贷扩张,一方面来自非标与表外业务回表;另一方面则来自信贷扩张、支持经济的需要。
民生证券李锋曾经测算,回表造成的资本压力并不大。2017年底商业银行资产规模190万亿,而银行理财所投资的非标规模总计4.8万亿,若表外非标全部回到表内信贷,则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从10.75%下降约0.3个百分点。而从前11个月社融数据来看,表内信贷增长并抵消表外和非标回表的的规模。证明回表对于资本的压力影响有限。
但11月信贷规模较10月份翻番,表示在政策要求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民企和小微等的背景下,市场预计信贷或将持续放量,这也代表风险加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加强资本补充,减轻银行信贷的资本约束,有助于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实现“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
8月份,银保监会就曾经发声,表示将督促银行适当提高利润留存比例,夯实核心资本,积极支持银行机构尤其是中小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打通商业银行补充一级资本的渠道,增强信贷投放能力。

▌大考将至
2012年原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1号文),要求到2018年末,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9.5%和8.5%,其他银行在这个基础上分别少1个百分点,即10.5%、8.5%、7.5%。
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正在测评中,随着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与名单落地,部分银行或将面临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若以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来要求,从上市银行截至三季度末的数据来看,华夏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及一级资本充足率未达标,民生、中信、光大三家银行的一级资本略低于要求。
尽管四大国有大行的资本能力已远远超过《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考核要求。但是,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与农业银行还要遵循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制订的“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原则。TLAC将从2019年1月1日起生效,但对机构的要求不同,天风证券孙彬彬曾推断,工农中建四大行面临的达标期限为2022年底达到16%、2025年底达到18%。从四大行的三季报来看,截至2018年9月末,只有建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16%。
除提高利润留存补充核心资本外,四大行今年频发千亿资本补充方案。3月份,农行宣布定增计划,募资1千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并于6月完成。8月工行抛出1000亿元的优先股发行方案,10月中行拟发行1200亿元优先股。
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0%,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33%,资本充足率为13.81%。从银行业总体的资本水平来看,满足考核的压力不大。但穆迪诸蜀宁等指出,中小银行的资本水平仍明显落后于国有银行,而在众多中小银行中,资本充足水平也形成分化。
以农商行为例。1000多家农商行总体来看,资本充足率达到13%,高于股份行与城商行水平,但今年以来,不少农商行被曝不良率高升,资本充足率跌到监管标准以下。如山东邹平农商行2017年不良贷款率为9.28%,资本充足率跌至7.12%;贵阳农商行不良率高达19.54%,资本充足率从11.77%跌至0.91%;河南修武农商行2017年不良贷款率20.74%,资本充足率跌到了-0.75%。

▌永续债如何落地
随着次级债券与混合资本债券退出市场,目前商业银行主要的资本补充方式有利润留存、IPO、增资扩股、优先股、可转债与二级资本债。但是可用来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途径基本只有优先股。

监管机构早已暗示银行永续债将破冰。今年2月底,央行公告(3号文)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包括但不限于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3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8号文),明确将为银行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转股型二级资本债券、含定期转股条款资本债券和总损失吸收能力债务工具等资本工具创造有利条件。
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乐观,但“其他一级资本较薄而二级资本偏厚”,这样的结构看似稳健,实则脆弱。今年以来,上市银行已发行350 元优先股,计划发行优先股金额达3310 亿元。
优先股发行门槛高、需要经过银、证两部门监管审批,银行业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难度较大。而门槛低的二级资本债近年来发行火爆,许多银行尤其中小银行多依赖二级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市场认为,永续债是补充非核心一级资本的工具,但发行门槛介于优先股与二级资本债,可以优化银行业资本结构问题。

一些银行已经开始研究永续债发行。今年4月份哈尔滨银行公告称,拟发行150亿元永续债,6月份中国银行股东大会批准了发行4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即永续债)。
中国银行26日晚回复媒体称“正持续研究减永续债发行方案”。哈尔滨银行回应记者时称“目前,我行已完成了整套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待监管部门明晰业务准入细则后,将正式报送监管部门进行审批。”
但业内人士指出,永续债从大型商业银行开始试行的可能更高。目前两家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都较高——大公对中国银行的信用评级是AAA,联合资信给哈尔滨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是AAA。但是上半年刚A股折戟的东北城商行相比,中国银行似乎更受青睐。
永续债在中国也有五年发展历程。据东方金诚统计,从2013年10月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发行首单永续债以来,截至2018年8月末,市场存量已达到1.39万亿元。从发行主体来看,永续债发行人主要集中于重资产、负债率较高的高资质国企(AA+以上)。
根据兴业研究,巴塞尔协议III推出以来,境外银行业机构已有较多发行实践,减记型与转股型兼而有之。而国内暂无银行永续债发行案例,原因在于《公司法》对债券期限的限定和巴III对银行业“一级资本工具”的要求矛盾。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和巴塞尔协议III要求,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必须具有次级性、对非累积的红利和息票支付有充分灵活性、没有到期日和激励赎回机制,以及损失吸收机制等条款。同时,我国《公司法》第七章第一百五十三条:“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国内非银企业非行的永续债,一般采取在约定赎回日发行人不予赎回则继续存续的期限模式,比如“5+N”循环模式。但银行永续债落地,首先要解决认定和期限模式的问题。
永续债的定价亦是市场关心的问题。“低了没人买,高了银行又受不了。”一位银行人士指出。
兴业研究郭益忻建议,根据5年循环的安排,永续债定价模式可比照优先股,采用发行日5年期国债+固定点差来确定。银行永续债期限长、流动性较差,且含有减记或转股等吸收损失条款,需要提供较厚的溢价方可有效吸引投资者认购。依照海外惯例,可减记的永续债的融资成本高于二级资本债和优先股。
▌谨防银行“互持”风险
作为资本市场产品,谁是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的购买者?
兴业研究郭益忻指出,目前除可转债投资者范围相对较广,二级资本债、优先股则更多地是通过金融机构相互之间投资居多。但未来的银行永续债如果继续按目前方式发行,一方面金融机构本身承接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风险的分散。
根据中债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1月末,二级资本债存续规模达1.85万亿元,其中基金的持有占比68.5%、商业银行持有占比28.7%。
但一家基金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银行资本债券的流动性差、收益低,市场受欢迎程度低;虽然从持有率上看,基金持有最多,但是专户基金的资金来源仍然是银行。一位券商固收副总的回复则更直接:“银行资本债基本都是银行之间通过影子银行互持”。
一位前银行资管部从业者透露,银行间有不成文的君子约定,即某银行买入另一家银行的二级资本债券,交易对手行会在该行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时买入。
1号文第三十三条明确指出,商业银行之间通过协议相互持有的各级资本工具,或银监会认定为虚增资本的各级资本投资,应从相应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但1号文发布之时,影子银行刚萌芽,当时的监管更多针对银行直接投资,对于机构间通过嵌套资管计划互相持有资本债券,是否属于“虚增”资本,没有明确说法与处置方向。
穆迪副总裁、高级分析师诸蜀宁认为,此类问题应当在资管新规实行的现在将有所改善——资管新规明确对资管产品穿透管理,并清理通道业务。此外,诸蜀宁指出,永续债的发行将满足一些投资者对于长期稳定、票息高的债券配置需求。
诸蜀宁还指出,这也反应出,在拓展银行资本融资渠道的同时,如何拓展资本工具的合格投资者并增强产品的投资吸引力,是非常重要的议题。保险机构被禁止投资银行二级资本债券,但该类债券一般久期长,确然缺乏合格投资者。

前海传媒 转自 财经杂志
撰稿人 龚奕洁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