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俊杰谈“死”并非人生观黑暗-逝者如斯夫dead
周盛俊杰
---说在生死教育前
?存而不论:死亡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某一天,国王的爱将急忙跑来要一匹快马。国王问何事,爱将说在半路上遇到了死神,他要跑到撒马尔甘去避难。说完就上马而去。国王召来死神,责备它吓怕了国王的爱将,死神解释说,“我没有啊,我也正要赶往撒马尔甘”!
这是一则颇具哲学意味的小故事,爱将风尘仆仆的一路就像我们的漫漫人生,求生的爱将在这条路上奔走,死神也在这条路上奔走。它试图用精短的故事告诉我们,死和生一样,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一部分,一切生命皆有生死,正是生生死死才构成大自然无限生机。
生与死是永恒而又常新的,因为生死极具个体的亲历性和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死体验,永远不会重复。我们会旁观他人的死亡:建立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用密密麻麻的冰冷的刻文留下生命的余温;我们也会亲历亲人的逝去:老人们会慢慢进入生命的时序,天灾人祸可能会突然降临,生离死别是我们一生中的必修课;最无法避免的是,随着生命的展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会走向终点,无论是你是害怕、坦然还是后知后觉,死亡是我们的必然归宿。
在生活中,死的问题常常被刻意回避。回避死亡既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面对死亡的现实策略,人们试图通过避谈死亡来消除内心对死亡的恐惧。这也符合传统意义上的鸵鸟哲学。当沙漠中的鸵鸟遇到危险时,便会将头埋进沙堆,以为自己看不见危险就会自然消失。面对生死问题上,国人往往和鸵鸟采取同样的做法,或者说持相同的心态:他们埋首于生,以为死亡这个难题便不复存在。人们为生上下求索,为工作、爱情以及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忙得焦头烂额,深夜痛哭。那个虽然“必将到临”却遥遥无期的“死”被这些“生”的问题所抵消、取代。人们往往没有精力,也没有勇气去思考“死亡”问题,于是,死的问题被存而不论。
谈“死”并非人生观黑暗
在主流文化中,思考死亡往往被视为是一种消极的人生状态,“死亡”被视作一个黑色词汇,它的对立面是乐观和积极。这也是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死亡”产生的误解。其实,死亡可以是人生的导师,是我们为“生”所迷时的灯塔。
其一
既然死是人的必然归宿,知死才能明确人的使命。《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的思想总是越出有限的人生的,如此一来,其所接触的最远端就是在死亡之外。因为死亡,人才有一种高度与长度。马丁·路德·金曾说:“一个人如果还未发现什么他将为之去死的东西,他不配为人。”生命是有限的,死亡像是一道警铃,提醒人们在有限的人生中要有所作为,过期不候。
其二
知死便能明有无得失之理。因为死亡与生命相伴随,人生既是在一些方面表现为不断累加和增长:身体发育走向成熟,知识由不知到知、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收入追求增加,生活越来越好,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等等;更在另一些方面表现为不断递减和削弱:年岁越来越老因而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新陈代谢渐次减弱,身边的亲人会逐渐减少,面临越来越多的丧失,等等。因此,知死便能明了得失加减,学会“带着损失去生活”。
其三
死亡赋予生命以意义,知死方能珍惜光阴勤奋创造。郁达夫感慨:“因感到了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之故,加紧速力去用功做事业的人也不在少数,这原是死亡对人类的一种积极的贡献。”作为“必将来临的节日”,死亡促使一代代人争分夺秒勤恳创造,在节日到来之前做好准备。“知死”的人往往不会任由光阴从指缝溜走,他们在“活”他们的生命,用心迎接节日的到来,而不仅仅是“通过”生命,无所事事地走过每一天。
其四
死亡涉及他人感受,知死才能懂得珍惜感情,学会爱。汤因比强调:“死亡是双人的感受,双人事件。”一个生命的结束会牵连着另一个生命的存在,死亡带来的衰苦是双人、甚至多人的。
死亡往往能催发出最动人、真挚的情感。“8·30”攀枝花地震中,镜头记录了发生在凉山州会理县黎溪镇新桥村的真实一幕:无情的地震夺走了母女俩的生命,但当消防官兵把她们从废墟中刨出来时,她们僵硬的身体依旧保持着紧紧相拥的姿势,在死亡的最后一刻,母亲依旧保护着她的女儿……比死亡这种“终极”恐惧还要恐怖的是失去所爱之人,这种感情在死亡的衬托下也显得格外珍贵。
同时,人们在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后会更加珍惜生命旅程中的伴侣,会从那些生离死别的苦难中汲取爱和力量,体会到陪伴的来之不易。他们在待人接物中更为细腻温柔,“死亡”像是一所学校,教会、警醒他们:珍惜身边人啊。
小结:
《论语·先进十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投?”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避谈死亡是我们的一种文化传统,儒家自古便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彰显“生”之力量。相反,文人趋向于视“死”为洪水猛兽,“死亡”成为一个沿袭千年的禁忌话题。时至今日,我们应换一种心态去看待“死亡”,学习“生死学”,将“死”和“生”放在同一层面上来进行良性的思考、讨论。现代社会,不仅要学会如何“求生”,更要“知死”。
资料来源:胡宜安教授
编辑整理:小咕
——预告
这是#生死教育#首次和大家见面,不知道大家看了有什么想法呢?如有相关批评建议欢迎评论砸向小编哦~~
在这里先做个小预告:下一次介绍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生死教育是什么?其二,为什么要进行生死教育?我们将会一起探讨,在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学生自杀现象日益严重之际,生死教育将如何发挥它的价值?期待大家一起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