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俊杰谁再说珠海没文化底蕴,就把这条图文转给TA!-幸福珠三角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382

周盛俊杰谁再说珠海没文化底蕴,就把这条图文转给TA!-幸福珠三角

周盛俊杰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祝大家端午节安康!端午

这个端午假期,
你是如何度过的呢?
下面是几个珠海本地人
和他们的端午节故事……

斗门大赤坎
5月28日,端午节小长假的第一天。清晨8时许,斗门大赤坎肥仔强烧味店并不宽敞的“后厨”里,“肥仔强”正抓紧从土火炉中扛起一排叉烧排骨出来。他说,每逢节假日,很多港澳和珠三角的游客和珠海市民都慕名而来,供不应求,自己炉中的“货”也要跟上这节奏才行。作为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赤坎叉烧排骨的第三代传承人,赵自强坦言,以前,从没想过“排骨”也可以是文化遗产。以后,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就要更多的想想怎样将它传播出去,传承下去。
唐家湾淇澳村
在唐家湾淇澳村,72岁的钟金平老人正忙着和村民们一起准备30日端午祈福巡游要用的花炮、旗色、轿子、贡品、香祭等。2013年,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成功申请成为珠海市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彰显出珍贵的文化内涵。这一历史悠久的粤民俗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金沙滩景区
在金沙滩景区,汇集了三灶鹤舞、编织、醒狮、舞龙等项目的“品味端午·乐享金湾”非遗进景区展演活动同样开展得热热闹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传承当中最具生命力的“活化石”。

近年来,无论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它们都活跃在城市的景区、乡村、街道,展现并记存在市民、游客的眼前和心里。正如即将到来的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创新传播载体
融入时代元素
“志愿服务不讲钱,助残服务乐绵绵。尊老爱幼人称羡,环境卫生新城村……”在南屏沙田民歌队,几位老人正在忘情地对唱。这些融入新时代元素,传颂文明道德新风尚的新沙田民歌,不仅常常出现在群众文艺舞台上,还在香洲区的一些街道社区里传唱着,给城市带来一股股清新质朴的新风。作为省、市、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屏镇沙田民歌队队长的陈社金,先后创作了《道德模范永传扬》、《校园处处花儿红》、《十唱学雷锋》等数十首传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沙田民歌。他告诉记者,“老歌新唱一种尝试,没想到效果挺好!”
“非遗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活态的,必须经过传承才能得以保护,这就需要让老文化和新载体进行有效对接,也有利于社会力量更好地加入传承的行列。”市文体旅游局公共文化科科长苗萍介绍说,近年来我市积极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除了不断挖掘和多种形式的常态化展示,还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的探索,包括传播、传承的载体。2012年,广东省内首部以非遗项目为主题的微电影《鹤无双》正式上线。

这个“带着爷爷的灵魂舞蹈”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无数观者,成为第三届中国国际微电影节入围影片,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灶鹤舞。

(点击图片可以看专题介绍图文哦!)
总导演李伟年说起自己拍摄的初衷:“就是不希望鹤舞以后只是作为一种文字记录而存在,它应该被‘激活’。”此后,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体旅游局的支持下,音乐MV《灯笼暖》、多媒体教材《前山凤鸡舞》、纪录片《即将消失的声音——三灶歌谣全记录》和《夕阳舞者——前山凤鸡舞传承人鲍六》让非遗全面地、活态地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交流。
“非遗+”
融合旅游和文创产业
文化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否拥有值得人驻足的魅力,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所在。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旅之城”战略目标,珠海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创”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使得非遗项目在边保护边创新中与旅游、文创产业有机融合,受到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的青睐。2016年,斗门首届民俗文化展就通过打造融民俗展演、比赛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文化盛会,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用”起来、“火”起来。其中,比赛类项目有水上拔河赛、游龙船、装泥鱼、织鱼笼比赛和醒狮比赛;非遗展示包括非遗美食展、非遗图片展和“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等等。文化展开始不到一个小时,已有一万多人涌入莲洲镇,而仅一天的文化展活动共接待游客约8万人次。据悉,斗门还将在莲洲镇十里莲江风景区打造非遗文化展示区,通过陈列非遗文化实物和邀请非遗传承人坐镇,将当地习俗“搬进”展示区内,借助景区的影响力构建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交易平台。
(点击图片可以看专题介绍图文哦!)
此外,涵盖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淇澳新墟、唐家古镇端午习俗体验、会同美食节、药线灸免费体验活动、唐家麦记饼艺展示的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以及包括外伶仃岛的北帝诞、万山岛妈祖诞和桂山岛天后诞的万山群岛民俗文化节等都形成了一张张新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让广大民众参与到旅游文化活动中来,积极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共享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盛果。

(点击图片可以看专题介绍图文哦!)
而“横山鸭扎包”更成为“珠海手信”走进了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每年只集中做三次的麦记月饼、麦记萝兜粽、麦记酥角、鸡仔饼和杏饼则让港澳和珠三角的游客们趋之若鹜。传统的非遗美食在新一代传承人的“包装”下,也在文创产品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点击图片可以看专题介绍图文哦!)
传承基地
让非遗“后继有人”
在斗门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的课室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装泥鱼”传承人黄国富正在向自己的学生传授编织鱼篓的技术和方法。一位学生告诉记者,老师编织一个泥鱼笼只需要8分钟左右的时间,他希望以后自己能打破这个“纪录”。

(点击图片可以看专题介绍图文哦!)
作为首个“沙田民歌传承基地”,广生小学在沙田民歌粤语的形式下,创新了“普通话版本”,且谱写了以沙田民歌为载体的校歌《校园花儿处处红》,创作了以沙田民歌为载体的节目《萤火虫提灯笼》、《绿梦新水乡》、《捡田螺》等。学校不仅组建了校级沙田民歌队,更成功举办了五届沙田民歌艺术节。同时,还开设了“沙田民歌天天唱,国学经典天天读,规范汉字天天写,体育课间天天练”的校本课程。充分将珠海岭南特色的沙田民歌、广生小学校歌、《弟子规》与学校体育相结合,成功打造了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体育大课间——“沙田民歌舞起来,《弟子规》唱起来,全体师生动起来”。
(点击图片可以看专题介绍图文哦!)
而在海澄小学,从2010年开始,学校每周开展两次三灶鹤舞第二课堂传承鹤舞、锣鼓,每学期开展活动次数为36次,培养学生累计人数为450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承基地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阵地与空间依托。目前,珠海市已建成、设立有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57个。涵盖展示馆、学校(中、小学)、合作社、村落与乡镇等,初步建立起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场所体系。尤其是校园基地和对青少年的传承推广,为保存、延续珠海市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基础。
同根同源
建构一座文化的大桥
珠港澳三地“山同根,水同源,人文相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也有“同俗”之处。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新高地”的时代背景下,非遗也是文化交流、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的珠海民间艺术大巡游都不乏港澳艺术代表团体的身影。珠海粤剧团和部分非遗传承人也经常应邀到访港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刘铁介绍说,在未来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工作中,将更加注重珠港澳联动优势,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产品和活动的输出。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活动,推广本地优质项目,加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性。并加强珠港澳三地青少年文化交流,不断为传承岭南文化、维护三地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建构一座文化的珠港澳大桥。
数说非遗
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近年来成果丰硕、繁花似锦。目前,珠海共有41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名录,14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市级以上传承人33个,其中省级传承人9个,国家级传承人1个;全市市级以上传承基地10个,其中省级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00余条,涵盖传统医药、传统戏曲、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音乐、民俗等多个类别。民间保留有各种历史文献(如唱本、歌书、歌谱、拳谱、药典等)、传统展演器具(如道具、服饰、乐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尤以各类渔业生产用具为突出)与制成品、民俗仪式用品等等。

(点击图片可以看专题介绍图文哦!)
非遗在身边
在今年5-7月的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珠海市系列活动中,丰富多彩的互动式体验将进社区、进校园、进广场。
赶紧找找你所在的区
有什么非遗活动吧!
▼斗门区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非遗图片展”、“客家咸茶现场制作品尝”、“曲艺培训班”、“曲艺演唱会”、“醒狮传习”、“虎山金巢琵琶鸭传习”、“水上婚嫁传习”、“南门小学粤曲培训”、“大赤坎明火叉烧排骨传承”等。高新区
举办“淇澳端午祈福巡游”、“金花诞”等丰富多彩的非遗展览体验。
香洲区
在田家炳中学等4所学校相继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组织“南屏北山非遗交流”、“一指禅推拿”、“孙氏踩跷理筋术”、“沙田民歌”等项目进入中小学和社区。
金湾区
托非遗传承基地开展“三灶编织”、“三灶民歌”、“定家湾茶果”、“三灶鹤舞”等教学培训活动,让广大学生、群众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来。

(点击图片可以看专题介绍图文哦!)

你还记得我们一共介绍了
多少项珠海“非遗”吗?
细数下竟然有……
珠海真是棒棒哒!
一起为传承珠海“非遗”出份力吧!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