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俊杰谢幼田: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湘人精神(一)-巴蜀全书
周盛俊杰十九世纪末,中国农村日益凋敝,西方列强控制中国财经命脉,满清的腐朽,使得读书人普遍感到,满清统治是一切问题的总根源。当这些成为一种流行思想时,社会变革的日期就临近了。社会的精神文化,即所谓道心,是社会精英普遍具有人生和社会理想,其实践活动就引导了社会变革的方向,而不是基于吃喝需要的自然之心。辛亥革命以后几年,湖南人的文化精神,就影响到那时候全中国的历史的变革风云,湖南人在辛亥革命之后几年所出现的人物,也成为那时候中国历史的中心人物。
宋教仁像
湖南的地理位置恰恰在南北之间。湖南的南边是广东,是近代新思想的来源,康有为老早就在香港目睹了不同的文化世界,之后在广州办万木草堂传播新思想,梁启超原籍是广东新会,但其最具有影响力的办学却在湖南;孙中山周围的人广东人最多,大多数反对满清统治的武装起义都发生在沿海;北边的北京,是皇家所在地,愚蠢狡猾的慈禧在那里长期执政,也是满脑帝王思想的袁世凯呼风唤雨之地,北京是那时候保守思想的大本营。湖南受到两边的影响,既有筹安会主角杨度,又有黄兴、宋教仁、蔡锷、覃振等豪杰。事后看,作为主流,这时候湖南人的影响更多是正面的。辛亥革命以后,最根本的问题是复辟和反复辟,这些历史人物必须放到历史的大格局中来检验。无论如何,推翻千年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历史性功劳。黄兴则是则是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和最重要的助手,几个湖南人则在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抗争中,成为最重要的角色。
新儒家之一的徐复观指出,太平天国是文化之战,是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士绅具有一种忧患意识“戒惧”,而出来安天下;而且与全社会一致,所以由农民组成士兵,由读书人所领导指挥,打败了洪杨。这是湘人精神在十九世纪最早的闪光。徐复观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发展为这样大的一个集团,并不单是种族的繁衍,而主要是文化的凝铸。洪杨的……文化背景,则是半生不熟的天主教,是和他的武力政权结合在一起。这便是肯定了民族的躯壳而否定了民族的灵魂,便也淹没了民族的躯壳。于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真正责任感的人,遂起而作‘卫道’之战。”(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15页。)湖南的农民,不是为了土地而战,不是去抢夺土地拥有者的财产,而是和士绅,以及他们的代表者曾国藩一起组成浩浩荡荡的湘军,去对付那些以要求土地的名义而组成的暴力力量。这和大半个世纪以后农民运动的基本诉求完全两样。
袁世凯像
同样,袁世凯先打击革命力量,由独裁而皇帝。几个湖南人黄兴、宋教仁、蔡锷登高一呼,震撼天下。这当中当然有一种文化精神在主导。这核心就是曾国藩以后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论的流行,由谭嗣同、唐才常的鲜血进一步刺激焕发出来的,而有强烈反对独裁帝王制度的共识。杨度虽然是湖南人,他所生活的北京,一直是帝王思想的老窝子,他与湖南文化精神是脱节的。
本来,孟子早就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大学》提倡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天子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这影响到中国式的佛教,有“一阐提人皆可成佛”,普渡众生成为佛教的重要信条。到了理学大家张载的《西铭》,里面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读书人要把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譬如鳏寡孤独都当作自己的兄弟姊妹。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深刻的人文关怀非常深入人心,使得之后的各个朝代无论社会生活如何动荡,读书人都反而信仰孔孟之道更深。清末西方侵入引发的社会危机,使得中国的读书人空前感觉得天下事就是自己事,许多人都认定推翻满清是拯救中国免于被列强瓜分的手段,纷纷投入清末民初的大变局中。袁世凯把主张议会政治最有力的宋教仁暗杀了,使得不仅仅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连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甚至满清的开明官僚都起来反对帝制。反专制思潮在湖南蔓延,并且付诸行动,就是湘人精神。
谭嗣同像
在维新变法时,湖南就是一个很活跃的省份,梁启超教出大批杰出学生的时务学堂就在长沙,而湖南人谭嗣同的牺牲则深深地影响了一代湖南的精英;四川人邹容的革命军和湖南人陈天华的呼声几乎响彻了神州大地;而且黄兴1902年留学日本就开阔了眼光,很早就成为了共和政体的拥护者。他回国以后,在长沙建立了革命组织华兴会。黄兴加入同盟会以后,是大多数武装起义的指挥者,中华民国刚刚成立的新政府,黄兴则为陆军总长。从陈天华的惊雷一声到黄兴血染黄花岗,是湖南人在良知支配下的知行合一体现。明亡后王船山被迫躲入偏僻之处,以著述影响天下,而辛亥革命前的湖南,已经成为以行动改变天下的时代,这是湘人精神的又一特点。
梁启超、蔡锷师徒在反对袁世凯称帝中的合作,是湘人精神在历史天空中的又一道闪光。民初国会,梁启超和国民党结下了怨恨。国民党那时候在国会有绝对的优势,以梁启超为领袖的进步党则无可奈何。但是议员们远远没有西方民主制度中议员的基本素质,而是动不动就以身体抗争。梁启超于是想要借助袁世凯的力量压制国民党。袁世凯实现独裁的第一步,是收缴国民党议员的议员证,梁启超是拥护的。可是因此不仅议会的多数没有了,国会也就人数不足不能够存在,梁启超帮助了袁世凯独裁的大忙。不过,这也促成了梁启超走上反对袁世凯的道路,他的学生蔡锷十六岁就在时务学堂成为梁的得意门生,梁启超东渡日本,蔡锷再度追随,蔡锷进入士官学校就是由梁启超请日本人担保的。反袁虽然有居正领导中华革命军在山东潍坊一战震动天下,但是蔡锷的护国军成功地进入四川,其力量和影响都比较更大。这是继黄兴之后,湖南人再次在中国历史舞台唱主角。这促成了袁世凯倒台和死亡。
蔡锷像
尤其是宋教仁为之奋斗的议会政治,在帝王政治黑云总是聚集在中华大地的天空时,释放出民主政治的灿烂光芒。宋教仁把五个小党合并成为国民党,打算实行内阁制,以议会之力约束权力。袁世凯的帝王思想刚刚暴露之时,宋教仁主张以自然内阁约束之,于是袁世凯决定暗杀他。宋教仁的成长,到23岁加入同盟会以前,他主要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了民主思想。
20世纪70年代,一个在澳大利亚大学远东史学系研究宋教仁多年的学者,他认为宋教仁的民主思想,是因为他早年在湖南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1904年宋教仁参与了华新会以及湖北的科学补习所的工作,而展开革命的生涯,当时他22岁。在这段时期,有关他的著述能找到的很少,因此极难窥知其当年内心的思维。似乎,他之所以加入革命组织,也正如其他革命志士一般,主要在于种族主义和反满的情感。当然,或许也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些模糊的民主观念。然而,对被蹂躏同胞的怜悯,对满人目无法纪的愤慨,以及阳明哲学带给他的直观思想及性善论,足以引发其民主的概念。”(《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四辑民初政局》,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第68页。)正是传统文化,加上西方民主思想,在湖南的山山水水之间沐浴其年轻的灵魂,使得宋教仁成为了一个议会制民主主义的信仰者,并且为之献出了生命。
覃振像
宋教仁的桃园同乡覃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湖南和反对袁世凯期间,同样名满湖南。他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和宋教仁差不多,他在1900年十五岁时,“重要经、史书已读一遍”。这奠定了他的人生志向的基础;“1902年,覃入本地小学肆业,识宋教仁。1903年入常德府中学肆业,得读日本输入之《新民丛报》等,思想大开。”(《传记文学第八卷第四期》,吴湘湘文。)覃振在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返回长沙再准备起义,事泄被捕,坐牢四年至辛亥革命后获释。袁世凯称帝期间,为了掩护枪杀袁世凯驻日本的官吏的革命者,在日本再次坐牢。中华革命党成立,覃振为湖南支部长,是大量流亡日本的湖南人的领袖。
在辛亥革命以后几年,在中国的领袖人物当中,在若干爆发的重大事件中,这几个湖南人几乎占据了中国政治的中心位置。
再看看,这些领袖人物的出现和活动,是有其社会基础的。辛亥革命造成中央集权的瓦解,开始出现了短暂的议会政治。本来,英国最早的议会政治,是中世纪末期的商人群体,为了利益和议事方便,而无意间形成的商量妥协机制。清末的四川保路运动,是愚蠢的满清政府要把士绅们凑集投资修路的钱收归国有,而激发起四川,乃至全国的受到伤害士绅的抗议。他们为了基本的直接的利益而集合成为一股政治力量。咨议局的出现,就是根本没有民主意识的中国,被现实利益诱发出来的一种政治民主形式。由咨议局到民国初年的议会选举,中国竟然奇迹般地出现了民主选举和议会政治,其中以福建的咨议局最有名。
四川保路运动浮雕
民国初年的议会更进一步,选举了中华民国第一个总统,全国上下都洋溢着乐观的气氛。一贯追求权力的袁世凯当然把这视为眼中钉。宋教仁竟然以为这时候的议会,足以约束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海外有的研究,把这一时期称为“自由共和时期”。这时候议员,无疑是地方的“士绅”,他们从小受到儒家的熏陶,在国家动乱变革时期,都知道以天下为己任。除了蒙古、新疆、西藏议员选举由袁世凯包办支配,各地议员的选举演讲不断,基本按照人口比例产生,而且比较稍早的咨议局议员的选举,已经大有进步。
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张朋园说:“检讨中国议会政治的演变,清末的咨议局以及民国二年的国会均有其划时代的意义。清廷预备立宪,以咨议局为实验,虽为地方议会,但属全国性质的选举,更是中国破天荒的西方式选举。民国二年的议会,是中国由君主政体转变为民主共和之后的代议机关,在全国统一局面下产生,亦属空前。”张朋园统计:“以湖南为例,议员定额二十七名,人口两千七百余万,比例为百万分之一。”(《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四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第83页、第88页。)他又说:“前清之季,人民对民选一无认识,故冷漠者多。由于人民冷漠,公然贿选之事相对减少。民国以后,人民知识水平较前略有进步,且有党派的作用,投票率提高了,贿选的情形也严重了。但是严格说,冷漠现象并未完全消失。”(同上书第95页)毫无疑问,辛亥革命以后几年的议会政治的社会基础,一般离不开中国乡绅的政治诉求,宋教仁实际上是他们的代表。而士绅正是中国文化,主要是精英文化的基本载体。体现儒家思想的士绅群体,第一次正式成为老百姓的“民意代表”,真是奇迹。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谢幼田,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
文//选自《蜀学–湘学与儒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线装书局,2018年4月出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
睹乔木而思故家
考文献而爱旧邦
长按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