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俊杰走进盐亭永泰,探秘“胸有成竹”背后的故事-三元便民信息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312

周盛俊杰走进盐亭永泰,探秘“胸有成竹”背后的故事-三元便民信息

周盛俊杰
三元便民信息把资讯装进口袋 把三元带在身边
众所周知,“胸有成竹”这句成语源自北宋诗书画大家文同。文同,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盐亭县永泰乡)人,近日,记者走进永泰乡,稽考几近湮灭的文同遗迹,了解当地传承文同文化的举措,发现文同更让人称道的不是书画技艺,而是伟大的品格:清廉。文同之所以一生爱种竹写竹画竹,正是因为他爱竹子的清廉品格。

近两年来,永泰乡对文同文化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建设了文同文化陈列馆、文同广场、廉政广场、诗歌走廊,在凤凰山之巅竖起了巍峨的文同塑像,沉寂千年的“清廉文同”又回来了。

故居湮灭:字库讲述千年沧桑
走进永泰乡,只见修竹掩道,风光如画,凤凰山巍巍独立,一江湍水静静潺流。

永泰历史悠久,曾在唐宋期间两度建县,历时700多年,公元1356年县城迁至云溪镇,是为现在的盐亭县,而永泰由于交通不便,繁荣的县城治所,逐渐沦为了一个山村小乡镇。

但永泰确实不凡,历史上曾在此诞生了两大名人:初唐宰相李义府和北宋诗书画大师文同。同时,由此衍生出了一贬一褒两个成语,一是李义府笑里藏刀;二是文同胸有成竹。

沿山道而上,远远看见一座字库,那里便是高院寺文同故居,公元1018年,文同出生于此,并在此居住31年。文同从这里走出,成就了一代书画诗大师。墨竹画法,自成一派,对后人画竹技法影响至深,以“胸有成竹”名垂青史。

字库塔上刻有“文光冲日月,瑞气贯乾坤”的楹联和“为文刺史而建”等字迹,成为了文同故居唯一的历史见证者。考古工作者从残存的石基碎瓦,推断其故居为中堂、后厅、东西厢房组成的三进小院落,这在永泰当地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农家小舍了。
“嗜竹种复画,浑如王掾居,高堂倚空岩,素壁交扶疏。”从文同吟竹的诗歌中,可以窥见文同故居当年简朴风貌之一斑,也可以想见文同“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赤诚情怀。

高院寺文同故居字库塔
拾阶而上,登上凤凰山巅,就是现在永泰人新建的文同广场。一座高13米多,通体洁白如玉的文同塑像坐落广场东侧,文同头戴学士帽,手握墨笔,伟岸潇洒,成竹在胸,两目熠熠生辉,似深情远眺北方曾经治理的梁洋诸州,又似深切关注脚下的故乡永泰。

文同文化研究者瞻仰文同雕像
文同塑像下刻着文同名诗《西岗僦居》。这是文同的自述诗,开篇“出官在秦蜀,始末凡十年。所治得公宇,靡不完且坚。领属仅十口,出处皆安便。”描写了文同的家庭和生活状态;这是一首清贫诗,诗中“瓦破榱栋漏,柱陷墙垣穿。俸料计月入,外得无几钱”,描写了文同清贫的生活;这是一首像竹一样高风劲节、虚怀若谷的自律诗,“却思已过分,仅免亲犁田。自望于古人,若地而升夫。”体现了文同谦虚的品格和严于律己的精神。

文同担任兴元府(今汉中)知府和洋州(辖今洋县、佛坪、西乡、镇巴县)知州时,清廉自律、政绩斐然。司马光赞文同:“襟韵潇洒,如晴云秋月,尘埃所不能到”;王安石赞文同:“不趋时好,不避权仇。”《宋史·文同传》评价他所到之处兴利除弊,矫枉纠错,办学倡文,“皆恤民事”“皆有政绩”。一代文宗苏轼是文同表弟,赠诗:“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文同清贫太守这个美名在当时就不胫而走。

和文同广场遥相呼应的,是山下的廉政广场,廉政广场上方半山腰上,文同墓悄然在此静伏千年。廉政广场上有许多廉政诗歌、漫画、故事、家风家规,文同廉政故事,令人肃然起敬。去年,文同被中纪委、中央监察委树立为传承传统优秀家风家训的楷模,廉洁自律的“清贫太守”文同必将激发更多后来的为官者由心而发爱民廉政情怀。

诗竹大道:振兴乡村告慰先贤
走进文同诗竹园,迎面而来的是像一本展开书卷的《诗竹园序》。记载了文同故里和清贫太守之间的动人故事,列举了文同、苏东坡、郑板桥等先贤与竹文化的典故与佳话。然后步入盘山而上引人入胜的诗竹大道,观竹品诗篇,竹青气益清,诗香节更廉。

诗竹大道也是永泰乡振兴乡村的致富大道,大道两旁种植有1000余亩近百种观赏竹,在竹林间种植了黄芪、丹参、白术、附子等1000余亩中药材。在竹林间种植中药材,既解决了种竹的资金困难,又增加养生效果,高低相间,错落有致,满目碧翠,中药材可以疗身,竹的品格,可以养性,可谓一举两得。
老板说了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车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