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俊杰谋反作为十恶之首,事败后不但凌迟还株连九族,为何却屡禁不止-决策大参考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256

周盛俊杰谋反作为十恶之首,事败后不但凌迟还株连九族,为何却屡禁不止-决策大参考

周盛俊杰
作者:牛奕达,来源:历史D学堂(ID:lishi1600)

你穿越到了古代,成为了皇帝。
某天,你坐在皇宫之中,下属来报,你的某个大臣涉嫌谋反!
你大怒:“他敢谋反!?来呀,给朕……”
先别忙。我先来个大家伙说说谋反是怎么一回事!

谋反是什么
谋反,具体指的就是:“谋危社稷”即图谋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是古代封建社会属于最大的罪恶——位列“十恶不赦”之首。可谓万恶第一!
很多人死在这项罪名之下:赵高、王莽、宇文护、刘瑾……
关于这项罪名的处罚,历朝历代不断加码:秦汉时期是“五刑”——首恶先劓鼻、割舌、剁肢,笞杀,同步腰斩,剁成肉浆,然后灭三族(诸如李斯);五代、宋以后加上了凌迟;明清之后株连的范围由三族扩大到九族,甚至十族(诸如方孝孺)!

为什么会谋反?
这时候,你也奇怪了:“谋反会被凌迟处死,株连九族——那么恐怖,怎么还会有人愿意干?”
为什么要谋反?这就要谈及人的本性——趋利避害性。任何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大家都会追逐利益,规避危害。有人会说了,既然趋利避害,怎么还去谋反?那你只是看到了谋反的危害,没有看到它的利润——谋反一旦成功,登基做皇帝,坐拥天下最高权力,占有天下无上地位,坐拥天下无双财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诱惑,不是一般人所能抵挡的。所以,虽有“十恶不赦”在上,谋反的人却前赴后继,络绎不绝!
皇帝害怕下属谋反,希望下属忠诚。但是有趋利避害这个特点,这条很难做到——任何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我忠于你,是因为你给我带来了利润;要想让我背叛你,开出更高的价码!马克思形容资本的那句名言——“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同样适合于谋反!

遇到谋反该怎么办
作为皇帝的你问:“这次,朕该如何处置?审讯他?”
审判谋反案对审判官员来说可不轻松。这里边有个难点:一般说来,谋反这种事,皇帝是要严惩不贷的。所以,你必须审出来。但是,审判对象会抵死不认——认了就会被处以凌迟株连九族的大刑。一个人一遇到这种事,趋利避害性就又显现出来了:我招了,凌迟,全族诛灭;我不招,或许可以苟延偷生。我一定不招!
有人说:动大刑!
你不想一想,有任何一种大刑超过凌迟么?
所以,到最后,这种案子也就只能“复杂的案子简单化”——“莫须有”了(诸如岳飞)!所以,但凡是谋反案下,冤案居多。
所以,最好不要审讯。上文说了,审是审不出来的,连屈打成招都用不上,底下的审判人员直接一个“莫须有”就定罪了,所以审出来也可能是假的。
你又问:“那朕该怎么办?”
如果你是一个圣君,在这种没有其他证据的前提下,建议你考虑一下这个人的价值。如果他很有才干的话,加以监视使用。如果没有才干的话,就削职为民。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暴君或者昏君,杀了他,再兴起大狱。
如果你是一名开国君主,他是一名开国功臣,你害怕他或者其他功臣功高震主的话,那么,你可以通过他有选择地诛杀一批对后世君主有威胁的大臣。
你点点头,把他释放了!

如何预防谋反
后来,你又问:“那朕该怎么预防谋反呢?”
如果是一个圣明的君主的话,你应该想办法防止谋反。光加大处罚力度是不行的——关键在于两件事:首先,你要做一名好皇帝。历史上的谋反,但凡发生的话,都是处在国家动荡之际,这个时候政局不稳,人心思变,谋反最容易成功;如果国家太平,更主要的是百姓安居乐业,鬼才会跟着谋反,那么,谋反的首倡者很容易失败,所以他也就不会干了。第二,上文说了,背叛来源与更大的筹码,所以你要用道德教化感化群众(诸如“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导引大家不要造反!
最后,你还可以用点儿神话手段,告诉大家你是“君权天授”的(诸如刘邦说自己是赤帝的儿子),这样大家就不敢去谋反了。

唯一例外的情况
你认为彻底的预防了谋反么?
你很疑惑:“还有人会谋反?”
上文提到了,通过做一名好皇帝然后加大赏赐与道德教化,充分利用人们的趋利避害的特性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谋反。
但是,有一种例外,那就是你的对手是以下情况:首先,作为皇帝的你是谋反成功的(诸如朱棣),然后当了皇帝,你勉励着许多前朝的遗老遗少,他们不服从你,然后伺机恢复前朝。这你就很难办了。因为,你再努力做一名好皇帝,人家都会认为你是一个叛逆者;你加大赏赐?他们在前朝所获得的东西可能比你能开出的最大筹码还大(在朝鲜靖难中,原来的朝鲜国王端宗被叔叔朝鲜世祖降为鲁山君,同年十二月,为了斩草除根,端宗在郑麟趾等人的奏请下被赐死——人家端宗原来是国王,你怎么赏赐国王?);你用道德感化他们?你首先就是谋逆者!
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杀了!这也就是古代政治的残酷性!
总的来说,谋反是因为没有正常渠道获得更大或绝对权力。这种现象只要有绝对权力的一天,就不会终止——绝对的权力绝对的争夺!只有在今天,绝对权力不复存在;权力本身被制约;而且,人们有了取得权利的合法途径的时候,谋反才会真正进入历史!
最终,你决定穿越回来,不做皇帝了!
延伸阅读:
三国告诉你,为什么大老虎越打越多?
作者:校长,来源:说三分(ID:shuosanfen6)


每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往往都有一个特征。
那就是杀奸臣。
实际上,每一个皇帝心里都非常清楚,想要江山稳定,就必须民心稳定,社会和谐。
就算不和谐,也要高举和谐的旗帜,用几本三纲五常,或者弄出点价值观,哄哄埋头种地的老百姓。
实在哄不住了,就拿几个倒霉鬼开开刀,杀给老百姓看看。
然而,一旦到了王朝的末期,杀奸臣再多,也抵挡不了历史的车轮,滚滚滑向灭亡的深渊。
因为,在惯性的道路上,杀的越多,朝臣就越是没有安全感,越是没有安全感,朝臣腐败就越厉害。
朝不保夕的日子,只有钱和权,才能让自己多少有点安全假象,或者说心理安慰。
实际上,一旦贪腐之风生根落地,就像粪坑里的蛆,永远都杀不完,子子孙孙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我的主业是读三国,今天我们继续拿三国来开刀,聊聊东汉末期的几只大老虎。

论老虎之大,稳坐第一把交椅的,当仁不让就是张让。
张让是十常侍之一,也是汉灵帝最为崇信的宦官。崇信到什么程度呢?书上是这么写的: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
其实,大汉朝皇帝对宦官的呵护,也是有祖传基因的。
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就喜欢和宦官搞点断背山恋情。再传到后来汉哀帝,更是搞出了一个“断袖之癖”的美好爱情。
性取向有异于常人,在今天来说,或许也没什么好指责的。
我想说的是,汉灵帝的祖宗们为了爱情而崇信宦官,也就罢了。可汉灵帝不为爱情,为什么也崇信宦官,还把一个木有唧唧的老头称为父亲,实在令人不解。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正张让的权力之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张让的权力,不仅可以“假帝诏”(用皇帝的名义下旨),连皇帝的小舅子何进他都敢动手杀掉。
在当时,只要跟张让沾上点关系,那就是富贵无忧。曾经有一个叫孟佗的企业家,散尽家财就为了见张让一面。后来也确实如他所愿,张让给他封了个凉州刺史。
特别让老百姓憎恨他的,其实也不是这点权钱交易的勾当。在老百姓的意识里,当官若不为钱,谁愿意当官呀?这点事情,老百姓向来都是习以为常。
甚至,连张让把自己的别墅建得跟皇帝一样,老百姓也毫不在意。当官的房产再多,老百姓也只有羡慕,并不会嫉恨。
老百姓只有在触动到他自身利益的时候,才会把贪官视为大老虎。嗯,张让之所以导致民怨载道,只是因为他加重了老百姓赋税。
为修建宫室,张让下令全国加收田地税,每亩十钱。为征集修建材料,张让派出“中使”,一级一级往下摊派,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才臭名远扬。
事实上,张让若是懂得闷声发大财的话,老百姓想来是不会有什么意见的。
或者他更聪明一点,造上一百口棺材,对外宣称九十九口杀贪官,一口留着给自己。我想,老百姓一定会把他当成包青天。
也不至于最后落到被袁绍带兵追杀,投水自尽。

张让死后,老虎就没有了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封建王朝这块病态的土壤,永远都不可能结出健康的果实。
随着张让之死,进京勤王的董卓开始粉墨登场了。
仗着维稳汉室江山的功劳,董卓到了京城还没老实几天,就开始耀武扬威的,显露其残暴的一面。
有一回,京城附近的农村有祭祀土神的聚会,董卓刚好路过,二话不说就下令把所有人都杀了,砍下一千多个头颅挂在车边,扬言是杀贼大胜而归。
这种视人命如草芥的大恶人,朝野上下个个都恨之入骨,可他丫就是命硬,你老百姓画个圈圈,诅咒不死他,朝中有人暗杀他,也弄他不死。
董卓挺着个大肚子,永远像只大金蟾,照样招财进宝,照样趾高气扬,照样坏事做绝。
哪怕是在他被袁绍干得灰头灰脑,劫持汉献帝迁都洛阳时,也不忘了把长安烧个黑烟铺地,京城上下,尽为焦土。
更令某些人想把他挫骨扬灰的是,他对那些练太平道妖术的黄巾军,相当的残忍。每次抓到就开膛挖肚,剖出器官,焚杀于众人面前。
除此之外,董卓的荒淫无道,也是登峰造极。不仅“奸淫宫女,夜宿龙床”,但凡被他看上的美女,无论老幼,无论良家还是歌女,通通都难逃其魔爪。
当然,天道恢恢,疏而不漏,作恶多端的人最终都会不得好死。在王允和吕布的合作下,董卓最后死于封禅台。
按书上说,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经过,莫不手掷其头,脚踩其尸。
至此,这只军政一手抓的超级大老虎,以暴尸街头,满门抄斩的结局,走下了他荣华富贵的政坛。

也许有人会说,像董卓这样的吊睛白额大虫,也能拿下,而且下场是如此悲催,东汉政府应该没有人敢再当老虎了吧?
呵呵...那你可就想错了。
贪腐这门生意就像传销,一变为二,二变为四...只要粪坑不铲,蛆虫就会不断地倍数增长。
话说,董卓的手下有四员大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闻说董卓已死,便假借替董卓报仇的名义,兵分两路,直杀长安。
仓促之间,迎敌的吕布首尾难顾,长安与汉献帝落入四人手中。东汉政府的军政大权,也因此掌握在此四人手中。
李傕自封大司马,相当于军委主席,郭汜自封大将军,相当于军委副主席。朝中以这两人为首的董卓门徒,个个都尽享荣华富贵。
在李郭二人的领导下,军中买官卖官,强霸民女、抢掠百姓财产诸事,蔚然成风,民众苦不堪言。
说来,也真是难为汉献帝,整整四年时间,身边环绕着四只大老虎,每天还得假装着上朝理政,科学安排国家发展大观。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后来以曹操为代表的紅二代、紅三代崛起。
曹操平定山东后,太尉杨彪觉得这是个机会,就悄悄私信汉献帝。言下之意,就是他有办法搞定李郭二人反目,让汉献帝把曹操叫过来收拾残局。
在杨彪的策划下,李傕和郭汜果然出现分裂,一个劫持了汉献帝,一个劫持了王公大臣,在长安城里打得不可开交。
李傕和郭汜的军队所到之处,劫掠百姓,奸淫烧杀,天下一片大乱。
这一战,足足纠缠了一年多。一直到建安196年七月,曹操率领大军过来迎接汉献帝,乱战的局面才得以结束。
再后来,郭汜死于部将伍习手下,李傕被曹操砍下头颅,悬挂于许都示众。

历史走到这里,实际上东汉政府已摇摇欲坠。
哪怕是曹操再英明神武,也挽救不了东汉走向灭亡的道路。一只只大老虎,如雨后春笋般,此起彼伏。
今天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其实我们并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朝代的更迭,并不以某一个人的意志所改变。
朝廷中的各种权斗,虽然老百姓一时看不见,但每一次斗争所产生的涟漪,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民众的生活中感受到变化。
事实上,大厦将倾,就算杀再多的贪官,也无法修复整一部庞大、老化的封建机器。
满朝文武权贵的心里,并非真的牵挂着治下老百姓。更多的人,都是拨划着小算盘,挖空心思捞取最后一笔。
这样的帝国体制,从根本上就构筑了其腐朽的本质。所有不以人民幸福为基础的政权,最终都会在历史中灰飞烟灭。
也正如《三国演义》的开场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