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俊杰越国古都埤中在阮市-暨阳铁拐艺文工作室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327

周盛俊杰越国古都埤中在阮市-暨阳铁拐艺文工作室

周盛俊杰
一、埤中
我国在十万年前经历了第一次海侵,即假轮虫期,第二次是六七万年前的星轮虫期,第三次是卷转虫期,年代在一万二千年至四千年间。也就是说四千年前左右,海拔不到四米的白塔湖还是一片汪洋。当时浦阳江与枫江流泻无堤,潮进溢涨,潮退露坂。海侵时,人类文明逐渐收缩,古越人居高地而息,“复随陵地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海进人退大山,海退人居平原。
那么什么是埤中?埤为潮湿低洼之地,埤中即是潮湿低洼之中央。史载埤中在诸暨阮市店口次坞一带,白塔湖是埤中的核心区域,湖面较低,由于泻水无畅,絶大多数年代还是处在白涾涾之中。而阮市镇境内的天子山脉则是核心中的核心。
《汉书·严助传》“越非有城廓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利舟,地深昧而多水险。”描写的地理环境十分险恶。《越绝书》“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也真实地记录了古越先人的生活状况。
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老先生说过,埤中白塔湖地区的人类活动文明遗迹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以前。这也是有依据的。

二、史载
《水经注·浙江水》:“夏后少康封子杼以奉禹祠,为越世,历殷周,至于允常,列于春秋。允常卒,句践称王,都于會稽。”此会稽是地名,会稽郡辖区也包括诸暨山阴等。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越之先君无余者,夏禹之末也······禹以六世,曾得帝少康。少康恐禹之绝祀,乃封庶子杼于越,号曰无余,”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又云:“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
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记载:“诸暨县,越旧都之地也。
宋人罗泌著《路史·国名记》载:“封云西瓯处于埤中,削发文身以负俗,曰无余。”“越……一曰於越,处埤中,号无余。
根据史书《吴越春秋》记载“所谓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北界。”
《万历绍兴府志.山川志三.地名志》,《康熙绍兴府志.山川志三.地名志》均载“所谓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北界”。
《会稽记》太守孔灵符编道“诸暨东北一百七里有古越城,越之中叶,以此为都。离宫别馆,遗基尚在。悉生豫樟,多在门阶之侧,行位相当,森耸可爱。风雨晦朔,犹闻钟磬之声。百姓多为肃敬。”
宋《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明万历《绍兴府志》、清乾隆《诸暨县志》、《浙江通志》等记载允常都埤中。
陈桥驿说,埤中作为春秋时越国的早期都城,故址应在今诸暨市北的店口镇与阮市镇一带。《水经注·浙江水》有记载,特别是《四库全书》中记载很清楚。这说明越都埤中为无余所创建。
200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由绍兴市文物管理处主编的《越国文化·於越历史年表》记载:“少康,夏帝相之子,灭有穷氏,复夏国,史称‘少康中兴’。为祀禹祠,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於越,是为越国始祖,都埤中,在今诸暨、绍兴交界处。
而《水经注》所说的“山南有嶕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其山南,即秦望山之南,只是一个泛称,并非落在嶕岭,嶕者高峣之山,像白塔湖北端的长安山顶也嶕石嶙峋,嶕峣耸立,而岘者则是低矮之丘陵,如天子山脉,主峰只有海拔156米。无余之埤中大城应该建在低矮之山旁,而恰巧白塔湖南畔的天子山具备了这一建都条件,三面环水,一面通连会稽山,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埤中一览无余,白塔湖波光粼粼,河道纵横,湖面隐而不露。周边拥有大片扇状形冲积平原背山入水,临湖而作,可居可牧,可渔可耕,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了古越原住民的生息之所。


三、史迹
埤中的核心区域一白塔湖,可谓是史迹众多,尤其是天子山周边更是如数家珍。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纹身断发,披草莱而邑,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勤修政事而兴越国,春秋祠禹墓于会稽。”无余整理了河网湖泊,开垦了位于白塔湖上畈的王殿畈,以及傅村至唐厦、横阔之间的数千亩高坂之地,作为祭禹的粮食基地,越国的农牧业都得到了大发展,越人安居乐业,于是有了阮市镇横阔境内长安山的称谓,长久之安,镇国之山。
根据考古表明,天子山周边地区,如阮市镇柁山坞村、白浦村、黄村、下檀村一带,烟囱林立,窑场遍布,作坊满地,分布着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和制陶工厂,有密集的烧制越式器印纹硬陶的窑址,属于春秋战国遗址。这些地方烧造时间长,窑址多,范围大,品种多,是当时手工业制陶和交易的中心,专家确认与古越先民生活有密切关系,是越族聚居的重要活动地区。从周边环境来分析,这里特多山坡地,山上的又林木茂盛,很适合建造龙窑,完全符合烧制陶瓷器的条件;况且面临大湖,水路交通便捷。当时,越国烧制出的原始青瓷的釉色和瓷质,基本上可与东汉时期上虞小仙坛瓷器媲美。越国陶瓷除了向吴国贡奉外,当地居民的需求量也很大。越国还采取积极鼓励外销的措施,那些价廉物美、便于清洗、卫生实用的创新产品——原始青瓷大量出口,受到各地普遍的欢迎。
柁山坞印纹陶窑址。位于诸暨市阮市镇柁山坞村前山嘴。属春秋战国遗存。分布范围较广,堆积层厚0.4-0.6米。有大量印纹陶整器及残件出土,纹饰有回纹、云纹、米字纹、网纹、方格纹、席纹和“米”字与波形组合纹等,烧造器形多为印纹硬陶罐、坛、罍、鼎等生活用的炊器及盛贮器为主,而且器形比较大。胎呈暗红或灰褐色。此外,在堆积物中还发现筒形罐,越器装饰有S型的堆形等,尤其发现少量原始瓷碗胎质细腻,器地较厚,内底有螺旋纹,釉色青中泛黄,釉层较薄,碗内圈纹清晰,瓷化程度较高,这是原始青瓷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具有划时代意义。现为诸暨市文物保护单位。
下檀印纹陶窑址。位于阮市镇下檀村凤山南麓,属春秋战国遗存,分布面积約1500平方米,堆积层厚0.40至0.6米。烧造以罐坛为主。胎呈唔红或灰褐色,质地坚硬。紋饰有米字纹、方格纹、席纹等。少量陶片表面有爆汗釉。现为诸暨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虎头山陶窑址。位于诸暨市阮市镇白浦村老虎头山南麓。属春秋战国遗存。层发现圆形残窑3座,直径2.70-3.20米不等,用黏土作窑壁,后壁上部有直条形烟囱。窑床内有烧结变形的印纹硬陶器碎片,表面印“米”字纹。
同时,阮市一带还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古越先人们举行祭祀活动所埋在地下的遗迹,即祭祀坑。从良戈舍三个字里,我们又能发现越王句践为图谋复国雪耻藏匿精兵利器的所在地,犹如今之储藏精良兵器库房。
在允常时期,越国的造船业也很发达。而造船的基地恰巧就在白塔湖,亦称为船宫基地。当时阮市镇何家山头村有十来条河流是开掘进来的,民间有着开了河流败了村落的传说。这些河道底下有一米宽八十公分深的地槽伸向湖里,是典型的造船工场。
众所周知。越地多水,民谙水性,在生活和生产活动常以船为运载和交通工具。《越绝书》卷三载:“方舟航买仪尘者,越人往如江也。治须虑者,越人谓船为‘须虑’。”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越人习水便舟的生活习俗和民族性格:正因为如此,越地的造船业一直比较发达。
越王允常时期的造船业,不仅构造技艺高超,在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方面也远超于以往。据史籍记载,元前518年.“楚师为舟师。以略吴疆。……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章之汭,越公子仓归王乘舟,仓及寿梦帅师从王”。其时越是楚之附庸,是年楚联合蔡、许、越等国伐吴,故胥犴至豫章〔楚领地,今江西南昌)慰劳领军在外的楚平王,越公子仓还赠以乘舟,并随楚水师攻吴,证明越国船只数量不少,既能装备水军,又能以大型乘舟赠送他国。至句践时期,一次就能调集“戈船三百”.又能“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柏以为俘”。至公元前312年,越向魏赠送舟船三百艘。如此发达的造船业,都是在允常时期造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语》载:“允常之时,疆土始大。”《吴越春秋》也说:“越之兴霸,自允常矣。”允常为越王句践之父,是一位颇具远见卓识而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允常为越国的发展,单路蓝缕.功不可没。公元前494年,越王句践夫差之战,300余条战船和水兵都由此出航参战。
2500多年前,拥有如此发达的造船业,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其管理设施、其居住条件、其饮食服务场所,造船所需的原材料与辅助材料的采购仓储,这些系列配套一定完善健全。可以想象当时天子山下的埤中大城也肯定十分繁华。这从天子山北麓何家山头一条古街遗址上就能感受到。古街自下坞自然村始到何家山头村上畈,长二公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弹石路青石板,两边地块时常挖出的瓦砾和烂木条,村里老辈人世世代代口传着这条古街的状况。诸如山坡五米底下的草谷灰,六米井下的排水陶罐,堆积层里都可以分析出年代是否久远。
尤其是在天子山下柁山坞村水田里发现了春秋战国遗址,除出土印纹陶、原始青瓷等器物外,伴出一批带有榫卯结构的木构件和朽木。据分析,这种带榫卯结构的木构件,不会是一般建筑上的构件,这些干栏式的遗物是古越先人建城的标志,是古越国的宫殿或先民聚居所在。所以绍兴一些文史专家认为其比例可能是孔灵符《会稽记》所说的“离宫别馆”的遗址。当然,这里的文化层及内涵还不清楚,一旦发掘,或可揭开这个允常之都埤中的谜底。另外柁山坞的山上有不少古墓,天子山尾还葬有越王之墓。
可以断定新石器时期的天子山濒湖地区,人类文明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四、论述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桥驿教授,在88岁高龄接受钱汉东先生釆访时说:诸暨是越国古都,尔后由句践迁都绍兴。无余建立越国时,距大禹治水只有一百多年,会稽山以北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4米左右;在第三次海侵时,如同余姚河姆渡的古村落一样都还淹没在波涛之下,是一片浅海;而诸暨浦阳江沿岸的河谷平原海拔都在10-20米,均处于海平面之;因此在4000多年以前,於越部落只能选择海平面以上地势较高的地区,作为他们生存的家园;为祭祀大禹的方便,无余选择会稽山以南的埤中作为居所。
陈桥驿教授说:埤中作为春秋时越国的早期都城,故址应在今诸暨市北的阮市镇与店口镇一带;《水经注·浙江水》有记载,特别是《四库全书》中记载很清楚;这说明越都埤中为无余所创建。
1985年10月11日陈桥驿教授在“诸暨史志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载《诸暨史志》1985年5期10页)。他认为诸暨这个地方早期历史的发展,同境内东北部的“湖泽地带”关系极为密切,“如果这个地方到处是山,就不可能成为(越国)首都”,“在内地有这样一片湖泊地,我们浙江没有第二个地方,只有诸暨有”。并在《发扬古越文化传统,修好诸暨新志》一文中,对诸暨白塔湖曾经有过极高的评价。他说:“诸暨这个地方早期历史为什么会这么发展,我觉得同浦阳江在诸暨境内东北部有一个地区,叫作湖区,也叫作湖泽地带,这有很大关系。这里的湖泊现在大部分都已湮废掉了,但我们从地名上可以看得出来,如斗门、泌湖,这些都是旧的湖泊的地名,斗门就是一个大的闸。这一片地方原来有很多湖泊,后来多少湖泊湮废了,变为多少田地,这是地理上很重要的一个变化过程,我们要把这个过程搞清楚。浙江的湖大部分在沿海地带,绍兴的鉴湖也是沿海的一个湖,当时很大,有两百多平方公里,到南宋以后,它就逐渐湮没而变为田地了。但诸暨的湖泊不在沿海。越国早就是一个农耕民族了,如果这个地方到处是山,就不可能成为首都,山里出产终究太少。诸暨境内浦阳江东北部、枫桥乡西、斗门乡东的这片湖区,很可能就是过去越国的发祥地。在内地有这样一片湖泊地,我们浙江没有第二个地方,只有诸暨有”陈桥驿所指的地方就是阮市镇境属的天子山下与长安山间的白塔湖地区。
著名学者钱汉东实地考察证明越国古都在诸暨后认为,越国先后在诸暨境内的埤中、大部、句乘三地建立过都城,这不但有史籍可查,而且有遗迹可稽考。
杨士安先生在《说说诸暨的“湿地”》一文中越国都城“埤中”就设立在白塔湖附近一带,可以说,是这里放射出了诸暨文明乃至越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五、结 束 语
综上所述,诸暨埤中为越国古都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大量资料、文化遗存、专家考证告诉我们的。同样埤中古都在阮市也不是什么无凭无据,留存在阮市一带的地名、诸暨博物馆中的实物、民间传说、典籍史载以及专家论述都可以充分证明。尽管埤中在阮市、店口、次坞一带,但那是个大的范围,都有越人聚居生息,并不代表埤中古都也在那儿。难怪萧山有人撰文将埤中古都移植到临浦。因为於越人以其特有的生存方式活跃在这片热土之上,显示出开拓进取的秉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卓越非凡的智慧,形成了经济本位的价值取向、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弥足珍贵,从中我们能得到传承和启迪,这种精神与文化遗产在现实社会里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白塔湖人,有责任将埤中古都遗址留在天子山下原址上,而且可以理直气壮的告诉世人:埤中古都在阮市。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