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五代两宋 山水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天清阁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385
五代两宋 山水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天清阁


五代 巨然 层岩丛树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巨然山水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生卒不详,五代宋初画家。南唐亡,至开封为开元寺僧。善画山水,深得佳趣,知名于时。笔法师董源,早年着力刻划形象,用长披麻皴画山,山顶金画矾头,晚年逐渐趋于淡泊,追慕自然。与董源并称“董巨”,为江南山水画派重要一支,并与五代荆浩、关仝和董源并称五代至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五代 巨然 秋山问道图 绢本墨笔 165.2×77.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山问道图》是一幅秋景山水画,主峰居中显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法。此图上部一峰高耸云霄,中部两山合抱,山麓溪畔,曲径通幽,山中林间有茅屋数间,主客端坐于堂,点出了“问道”的主题。山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土复石隐,圆浑厚实。山顶多“矾头”,坡石用长、短披麻皴描绘,不求奇峭而显得平和凝重。山体用淡墨烘染,而于山石之凹处以浓墨、焦墨点苔,以显现江南山水之湿润郁秀、生机流荡。笔性温和,不装巧趣。这就是董源、巨然在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用以描绘“淡墨轻岚”的江南山水的一整套“皴、擦、点、染”的技法。而巨然较之董源,除了在构图上汲取北派山水之密林重山,层次井然外,其笔墨也趋于粗放吉村美咲,长披麻皴粗而密,笔法老辣、率意,尤擅长用粗重的浓墨秃笔点苔,更彰显江南山水之植被茂盛。巨然身为僧人,其画中也处处透漏禅机,所谓“澄怀观道”也,董源《龙宿郊民图》中描绘的生民群戏群舞的场景不复再现,代之以孤独、空寂、萧瑟,幽僻的意境。此图以“秋山问道”为名,一径曲折而入,深山之中独此一家,不知何处来客,向隐居的高人“问道”增田贵久,令观者肃然感觉到场景之超尘脱俗、幽深静谧,感觉到禅宗宣扬的清澈澄明的禅心与空寂温静的大自然的融合。巨然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僧人大画家。

五代南唐 巨然 萧翼赚兰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巨然 雪图 绢本水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五代南唐 巨然 溪山林薮图 轴台北故宫藏

传巨然 秋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南唐趙幹江行初雪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为一件重要的早期山水人物画作,画江南初雪,霜寒萧瑟,江边渔民的生活景况,岸上尚有行旅缩瑟前进渡情简谱,画中人物描绘精微,传神生动。通幅以淡墨渍染绢地,笔力遒劲,树石具阴阳向背,其技法之高妙与描绘之精细皆令人讚歎。卷首有「江行初雪南唐学生赵干状」题字,后世据此定名,近有学者认为此卷与北宋晁补之《鸡肋集》中王维〈捕鱼图〉描绘吻合,指出或与北宋所认知的王维有关。



五代后梁 荊浩 匡庐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无良剑仙。定王征召不应,王派使者访之,仅存一空庐。庐山位于江西,属南方山水,而荆浩主要表现北方山水孙迅,作此“匡庐图”是否别有含义呢?
本幅画与范宽《溪山行旅图》不同,近、中、远三景并未全部放在画幅的中轴线上,而是将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画面右下角,中间以广袤的水域隔开,与左上方体积庞大的远景主山相对。画家采用“平远”和对角线的构图设计,与宋人《岷山晴雪》十分类似,都受到北宋末流行的小景山水画的影响,这暗示《匡庐图》的成画年代应晚於十一世纪。主峰由垂直片状的山体结组而成,山石的轮廓用尖锐转折的笔法勾勒,边缘整齐,彷佛刀切割过,渲染则是在巖面内侧施浓墨,靠近轮廓的外侧留白。这一类山巖的造型、笔描与南京栖霞山出土的十世纪浮雕,或是传世贯休《十八罗汉图》上的山石相近,带有平面、程式化的风格,因此显现出浓厚的仿古意味。描绘山石的皴法是从范宽变化而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画家以密如雨点的皴纹,刻划岩石粗砺坚硬的质理。然而,除了点、擢的中锋用笔外,还可见到侧锋斜砍的笔法。这种“小斧劈”皴的使用,在李唐《万壑松风图》可以见到典型的例子,显示《匡庐图》与北宋末宫廷画院的风格密切相关。



董源 龙宿郊民图
绢本设色 156×16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 疏林远树, 平远幽深, 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 皴文甚少, 用色浓古, 人物多用红青衣十三密杀令, 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 龙工秋岚远景, 多写江南真山, 不为奇峭之笔”, 又称“其用笔甚草草, 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远观则景物粲然……”《龙宿郊民图》画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 华辇之下, 歌舞升平, 尽管笔法是与李思训多少有关的青绿设色, 然而山顶作“矾头”, 山坡用“披麻皴”, 已发展了李派的体貌。

董源 洞天山堂 
绢本设色 183.2×121.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山谷间白云弥漫,涧流清驶,林木摇曳,楼台隐约,造景幽深雅静,与画幅上所题“洞天山堂”四字颇为切合。本画无款识,清初王铎题为董源之作绽花石,不知何据。从全画布置创意看,所画景山物范围已比北宋全景山水缩小,近于李唐《万壑松风图》的体制,其时代应相当于南宋杰西j。但图中所画宫室的特点又非南宋而近于金元,故此图更可能是金代作品。



宋 李成 寒林平野图
绢本墨笔 120×70.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寒林平野图》为李成传世的精品,图绘萧瑟的隆冬平野中,长松亭立,古柏苍虬,枝干交柯,老根盘结,河道曲折,似冰冻凝固,烟霭空蒙而至天际。这正是李成最擅长表现的场景。宋人用的绢,极宜于勾线。李成用硬笔锐锋,在绢上勾画的松针、粗干细枝、土坡石廓,线条瘦硬坚韧,即使不染墨,也神完气足。所以他的画,仅用淡墨作少量的烘染,给人以一种秀润淡雅的享受。李成在宋代“三家山水”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擅长表现山川地势与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并有所寄托感喟。他创造的《寒林平远》的形象已从荆关一派宏伟壮丽的面貌中脱颖而出。勾线,在中国山水画的勾、皴、擦、点、染的技法中是最首要的。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已臻于成熟。李成将勾线作为其表现对象的最主要的手段,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百炼焚仙。《寒林平野图》中的松针,线条挺直,极具功力。本幅绘长松两株,杂以枯枝寒树,松树枝作蟹状,右上角有宋徽宗题“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书”半玺,画上端有乾隆题诗及收藏印鉴。
传宋 李成 寒林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公麟 山莊图卷 纸本墨笔28.9×364.6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夏圭 溪山清远


夏圭 长江万里图绢本设色 纵26.8横1115.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卷本幅纸本 53.2×1979.5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帧《长江万里图》是1968年为贺张群八十寿辰,积十日之功精心绘制,画幅的表现形式为传统之中国手卷。道姑妙妙主要景点起自四川境内的长江上游,可以从画中明指的有岷江、都江堰、索桥、导江玉垒、重庆、万县、三峡、宜昌、武汉三镇、庐山、小孤山、黄山、芜湖、南京、镇江、金山寺、焦山、上海,至崇明岛出海为止,彰显了大千“泼写兼施、色墨交融” 风格。画幅由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赵恒惕签题。



米芾 春山瑞松图35×44.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马远
马远 雪滩双鹭
绢本浅设色画 59×37.6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雪崖枯枝,芦竹寒汀,滩旁四隻白鹭,均做瑟缩之状,寒天的景緻,令人有著身临其境的感觉上树野里。而浓淡墨色画出的树石、远山和芦草,对比于留白的积雪处,和几不见墨痕的白鹭们,在黑白之间,充分表现出清冷的意趣,达到了画雪得其清的境界。另从岩壁上伸出的枝干,曲折延伸,势如蛟龙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拖垂,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马远」风貌。

马远 华灯待宴图
台北故宫藏
此幅画宁宗杨皇后的父亲杨次山与兄长侍候皇帝夜宴,轴上题诗相信是杨皇后(妹子)所写本源紫莲。画中描绘夜半时分,宫后松竹掩映,宫前老梅横斜,厅堂上三名官员的身影清晰可见,庭前一组女乐正以舞乐助兴。马远最擅于气氛的营造,此图虽叙事,但画面仍笼罩在一份精緻的美感中。



宋 马麟 秉烛夜游册
 绢本设色 24.8×25.2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此图取材自苏东坡海棠诗:「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绘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庑,茫茫夜色中庭院烛光高照,映照园中海棠盛开。 一士人据太师椅当门而坐,品味幽静月夜良辰美景。马麟对自然观察敏锐,写生功夫颇深捞铁牛,抒情小景工緻细腻,表现宫廷园苑亭廊建筑和园林布局,作品有院体画工整细緻的特点褐眼女孩,极富有情致。




赵伯驹 汉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克明(传) 松岫渔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克明 溪山积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傳宋 李嵩 瑞應圖 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王诜 赢山图 卷
绢本设色 24.5×145.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后梁 关仝 关山行旅图绢本水墨 144.4×5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道之精深。

五代后梁 关仝 秋山晚翠图绢本淡设色 140.5×57.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五代后梁 关仝 山溪待渡图立轴绢本 156.6×99.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仝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其典型画风净身吧,先以水墨淡色勾绘圾垅,风阜、峦岭,再细染矗立的主峰,直泻的飞瀑,山下烟林掩映的古刹柴关,更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意趣,使整幅画更加饱满生动。
此图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澳洲牧牛犬。巍峰耸立,瀑布高悬;坂垅、冈阜、峦岭,自近及远盘礴而上;楼阁掩映,远山迷朦;气势堂堂,景意幽深。图中强调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危,两峰环抱之。山势直立,占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全图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来表现,笔力坚挺,用墨厚重,染晕次甚多。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
关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练而完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伟苍凉的气氛,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涓涓溪流,山脚有大石,林木间露出村屋房舍,溪水边有人策驴唤渡。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画中无款,诗堂上题有“关仝溪山行旅图”。



范宽 溪山行旅图
206.3×103.3厘米 绢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作者于树傒间题“臣范宽制”4字。作品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徐悲鸿在世时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诺基亚e81,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宋 范宽 雪山萧寺图
绢本淡设色 纵182.4*108.2厘米
故宫旧藏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 范宽 临流独坐图 绢本淡设色
166.1×10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的《临流独坐图》是又一表现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巨制。深郁的山坳间腾起弥漫浮动的云雾,吐吞变灭,更加强了忘身于万山之中的感觉。卜居期间往往成天端坐,放眼四望自然景观,从中寻求绘画的情趣。即使是雪夜,也在室外凝神观察,以便触发灵感。后来终于自成一家,同董源、李成并称为宋初山水画三大家。后人认为三家遗作,照耀千古,为百代之师。
临流独坐图 表现层峦叠蟑,山势起伏,溪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幽小充盈着活力。说明他很重视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对景造意”,观察山林间的早雾晚霞、晴阴雨雪及四时变化,为山川林壑传神写照。

北宋 范宽 秋林飞瀑图 台北故宫藏
范宽学画初期,取法于荆浩、李成,后来立志革新,移居终南、太华诸山中,朝夕对着真实景象,创意构图,最后终于领悟到“山川造化之机”,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图无款,旧传为范宽所作。图绘秋山栈道瀑布流泉,远处岩关列岫隐约可见,气势磅礴,景色宜人。著录于《石渠宝芨三编》赫利贝尔。




北宋 燕文贵 溪山楼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郭熙 早春图绢本浅设色 158.3×10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此图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是存世最著名之作。画上自题「早春」,顾名思义,画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甦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近景大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S」形的山石清秋南北,隔著云雾,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临深渊,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悬崖上有草亭,背后衬以远山。左侧平坡委迤,遂觉有千里之遥。笔墨清润,构图综合高远、深远、平远法,呈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北宋 郭熙 窠石平远图绢本墨笔 120.8×167.7cm北京故宫博物院

郭熙 寒林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徽宗 溪山秋色圖軸 台北故宫藏
此件作品的实景多被安排在画面左半侧,占据不到二分之一的面积,其余以留白来表现云雾、烟霭和野水。此种设计与北宋初期,取中轴构图的巨轴山水画有所不同,可以见到山水画从雄伟风格转变为带有抒情气氛的趋势。
细看这幅画的点景人物,多半描绘渔夫在渔钓或捕鱼的情景,这代表着君子所向往与世无争、远离尘俗的生活典型。此类渔父的画题,在进入北宋之后逐渐流行,成为山水画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
题跋:
雨郭烟村白水还。迷离红叶间苍山。
恍闻谷口清猿唳。艮岳秋光想像间。



李唐 万壑松风图 绢本浅设色 188.7×139.8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图绘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阳李唐笔」,高龄的李唐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画中冈峦、峭壁似刚被斧头凿过的痕迹,是典型的斧劈皴法,这一片石质的山,显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山巅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

南宋 李唐 清溪渔隐图 台北故宫藏

南宋 李唐 江山小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萧照 山腰楼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萧照 关山行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令穰 橙黃橘綠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刘松年 西园雅集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相关文章:
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 明、清
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 -- 五代两宋 释道人物画
3、南宋四家--马远
4、宋代名家名画-- 马麟
5、唯能笔下生花,纵横成诸仙妙境
6、张大千画佛像
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 --清代
8、浙派三大家--吴伟
9、浙派三大家--戴进
10、浙派三大家--蓝瑛
丁酉夏月 天清阁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