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套马杆五位君臣,次第进道-悟心精舍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259
五位君臣,次第进道-悟心精舍
五位君臣,次第进道
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0年于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后,遵照元音老人的嘱咐,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贠璐,如法修行u熊吧,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巴比伦饭店。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若与我联系,请加QQ群,在群中@我即可。QQ群:悟心禅院。群号:75872451
曹洞宗所说的修行次第,也是讲得分明的,只是曹洞宗的表述,相当地隐晦,而不能令人当下明见。试看洞山禅师的《五位君臣》所说的五个修行次第。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高义山,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李一星。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1]
第一位:“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欲明“五位君臣颂”的禅学义理,须先明了“正”“偏”之义。曹山禅师说:“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2]据此,我们不妨略加发挥:正位,即体、空、理之位也。偏位,即用、色、事之位也。所谓“正中偏”者,即于正位理体之中而不识正位理体,故着于事相,落在偏位,所以称之为“正中偏”。
紧接着第一位的题名,良价禅师有颂曰:“三更初夜月明前”。“三更”,即黑暗也。“初夜”六朝纪事,亦黑暗也。“月明前”,即明月未出之时参见公主殿下,亦黑暗之谓也。概而言之,“三更初夜月明前”,即“一团漆黑之象”,喻凡夫之境界——迷失自心本性,唯认六尘缘影。
就实际而言,人人尽在佛性之中,处处得与佛性相逢,然而,未必人人皆能识得佛性,故曰“莫怪相逢不相识”。相逢不相识,日用而不知,此事奇怪么?不奇怪。何以故?未明心地。处于“正中偏”之位的人,何止“相逢不相识”呢?亦“隐隐犹怀旧日嫌”矣。“隐隐”,即平时的执着习气,隐隐作怪于心中,只顾向外求取,而不知返观自见:这见色闻声的是谁?起心动念的是谁?即使逢着见性之机,依然是颟顸笼统,当面错过。总而言之,所谓“正中偏”,就是于“正位”之中,而不认识正位,故落于偏位。落于偏位,即“凡夫位”。落在偏位中的人,向道之心可嘉,外求之行堪悯。
第二位:“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偏中正”之位,是接着第一位——“正中偏”而讲的。第一位——“正中偏”,是凡夫之位,犹如演若达多,驰狂外走,以头觅头。正于寻不得时,偶遇因缘,反手摸着,这正是“疑是山穷水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从苦苦求索之中,豁然识得自家真性(正),故名“偏中正”,即于偏位的事相、日用之中滚娘,借着不期而遇的因缘,识得了自己的佛性,见到了自己的无相真心。修行至此,被称之为“见道位”。
关于“偏中正”的禅学含义,良价禅师用“失晓老婆逢古镜”来作比喻。“失晓”,即天已破晓,光明现前。正于此时,逢着一面古镜。古镜者,喻映现万相的灵妙觉体娇娇倚天。逢古镜,喻见到了这个映现万相的灵妙觉体,或曰见到了这个一尘不染的自性法身,或曰见到了一尘不染的无相真心,或曰见到了这个生发万相的形而上道。到了这里,便是见道位。
对于初见道的人冰峰魔恋,难免会有“信不过”“拿不准”之疑情:清净法性,难道就是这个么?恐怕不是吧。良价禅师恐人信不过,拿不准达尔锡,于是,与人印证道:“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也就是说碌卡歌词,即今所见,正是清净法身陈杏衣,正是真如佛性。除此之外,别更无真,莫再外求。有颂曰:无相镜体万相影,镜影一体是真情。学人莫住镜中相,睹影知镜撩起行。镜者,正也。相者,偏也。借相而悟境,因缘而悟道,故名“偏中正”。
“偏中正”的禅学内涵,可与良价禅师的悟道偈相互印证: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3]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学人求道,切莫外求。向外求索,愈求愈远。何以故?答曰:佛性不在别的处零号特工,只是这个能见能闻的觉性灵明。回光一见,一见见得,即是当下见性。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任你走遍天涯,任你想天想地,佛性只是当下的这个能见能闻、能思能想的妙明真心,见天他万物的是他,起心动念的是他,举手投足的是他,处处皆是他,故云“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即对象化的他人他物也。渠原来非渠,渠原来是我。这个“我”,不是“生灭的幻我”,而生生不息、永恒常在的真我。若人证悟了这个真我,则一色一香,无非是我,犹如大海水中的波浪,无非是大海水。“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渠”原来是“我”,是我的化现,是我的现相。如是之见,佛祖之见。如是之见,本然之见。到了这里,“方得契如如”,方是会了祖师西来的义。
第三位:“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正中来,即是依体起用。正位是理体,真空无相。偏位是事相,妙有真空。若人如是见得这个“真空妙有”,自然就是“无中有路出尘埃”了。
下文有颂曰:“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不触”,即不触犯,不违背。不触犯什么?不触犯“当今讳”,不触犯当今皇帝的忌讳。当今皇上,是个比喻,喻君位,喻正位,喻妙体。“不触犯当今讳”,即“妙用不违空体”,君臣合道,体相一如。若能“妙用不违空体”,“偏位不犯正位”——“不触当今讳”,便能胜过“前朝断舌才”。歌曲套马杆“断舌才”,口若悬河、能说会道的人。若人到了“正中来”之位,也就是证了心体,由体起用,此人智慧大开,有真正见解,能胜过口若悬河的瞎说乱道的人。
第四位:“偏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偏中至”。偏者,相也,用也。至者,悟也,达也。悟什么?达于何?觉悟自心,通达实相。“偏中至”者,法法契体,妙用合心。前言“正中来”——从体起用,今说“偏中至”——摄用归体。从体起用,摄用归体,《华严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到得这里,乃无为而无不为也,亦无迹之行也,黄檗禅师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释迦佛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皆是这个无住无着之义。
“两刃交锋不须避。”从字面上看,即交战双方,迎刃而上。此喻日常应用,无迎无避,无取无舍,顺逆一如,万法平等。关于“不须避”,试看良价禅师的问答:
僧问:寒暑到来时,如何回避?
师云: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云:如何是无寒暑处?
师云: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4]
寒相暑相,无非是相。借相知体,立于本体,则寒暑二相,自然解脱。这里便是无寒暑处。若能到得这里,则“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火,是个比喻,喻世间尘劳。莲,也是个比喻,喻一尘不染。“火里莲”,比喻于世间尘劳之中而一尘不染。世间尘劳,是个大火聚,若能从世间尘劳中锻炼出来,就像火中生莲,有大气势——“宛然自有冲天志”。
第五位:“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兼中到”,即一起到,无先后。正之与偏,体之与相,原本一味,无二无三,所谓即用即体,即偏即正,体用不二,偏正一味。到了这里,浑然一体,性相一如,此乃一真华严,此乃最上极果。若人到得这里,“不落有无谁敢和?”
良价禅师颂云:“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常流”,即生死苦海。折合,即到头来。碳里,就是火里,喻三界火宅。人人皆欲出苦海,历经千辛万苦,誓愿成就佛道。成就佛道之后,结果发现,“折合还归炭里坐”,到头来,还在世间,未离三界。然而,这个“还在世间”,这个“未离三界”,却不是凡夫的“还在世间”,却不是凡夫的“未离三界”,而是即世而超然,超然于世间。惠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牟紫。”[5]即使道家,也是这样说的,“圣人有情而不为情累”。何以故?世间相(常流)乃妙体之大用流行。证此境界的人,于人间热恼中而得大清凉,于十字街头而立峰顶上。所以佛家有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高高山顶立的同时,便是深深海底行。十方净土的同时,未离世事人情。世事人情的同时,便是十方净土。
本体不灭邵建伟,常流不息,大易所谓“生生不息”。既然如此,悟者亦不离世间万相,故曰:“折合还归炭里坐。”此时的“碳里坐”,已非凡夫境界,而是平等一味的一真法界。清凉世界,不在别处,若人悟了,三界火宅,即是清凉世界。
良价禅师“善接三根”,“权开五位”。此五位,依其次第,可概括为:
1.正中偏——日用而不知——凡夫位
2.偏中正——脱妄证本体——见道位
3.正中来——证体起妙用——修道位
4.偏中至——摄用归本体——修道位
5.兼中道——体用同时到——究竟位
总之,禅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是精融汇,世人根器邢良坤,千差万殊,故不得已而立“五位君臣”之说,开示修行的次第。修行之人,若依此方便,遵道而而行,便可证悟自心本性,便可成就无上正觉。
[1]《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御妖至尊。《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第五二五页下。
[2]《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第五三六页下。
[3]《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梅爱偲《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第五二〇页上。
[4]《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第五二三页下。
[5]《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三五一页下。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