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燕窝一斤多少钱五月的故乡,是《诗经》的天堂-老袁诗友会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240
五月的故乡,是《诗经》的天堂-老袁诗友会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古代诗歌的开端。但是很惭愧,大学毕业之前我从来没有细读过。
初中学的《硕鼠》那篇乐山海棠社区,给我印象很深,但当时也并不知道是出自《诗经》。最近买了一本《诗经》翻翻,居然有一种一见如故之感。
为何?——里边说的很多动植物、农作物,老家南阳都有呀!特别是当下五月,故乡简直就是《诗经》的天堂!
01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用白茅包好猎物,请如玉姑娘收下。

白茅草,是老家地头、堤埂上最常见一种植物。“三月三,茅芽尖”,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们,把茅草芽拔出来,剥开外皮吃里边的嫩絮。那时候农村穷,小孩儿们没啥零食吃,甜丝丝的茅芽真是好吃极了。
到了五月,那些没被我们抽掉的茅芽,就会长出白色的穗儿,毛绒绒的,成片成片,随风摇曳。
茅草长得比较高,割下来晒干,拌上泥巴可以做房顶。我小的时候,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些年,村里还能见到这样茅草房。正因为有这个功能,茅草也被诗人门看中了: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温庭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哎,杜老师我真拿你没办法:咱不要总是一出场就愁眉苦脸、苦大仇深的,中不?
02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小燕子展开尾翼,成双成对在空中飞翔。

燕子是北方春天的精灵,或者说春天的使者。每年清明前后,会准时出现在南阳乡间田野、农家屋檐。
很多诗人也对燕子情有独钟,比如陶渊明的“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龚朝晖,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王维的“归燕识故巢变形记王境泽,旧人看新历”,苏东坡的“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03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温暖的南风,吹开了枣树的嫩芽铁板甲鱼。

小时候在南阳老家,很多人家的院里都种有枣树,我家后院就有一棵高大的枣树。村里边那么多树,唯独枣树苏醒的最晚,每年四月中旬才发芽,五月中下旬开花。龙套王你看苏东坡笔下的乡野风光,简直就是一幅画: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枣花很小,像小米粒那么大,但是甜味浓郁。宋代诗人王溥这样赞美枣花: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虞娅囡。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中秋节前是枣成熟的时候,每天放学都盼着能吃一把大红枣仙门弃少。杜甫小时候应该和老袁一样吃嘴,有诗为证: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04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我走在田野上,两边的麦浪滚滚,长势喜人。

最多再有一周,家乡的麦子就开始收割了。收麦时母亲挥汗如雨的场面,想在回想起来依然很清晰。那时没有收割机,全靠人工拿着镰刀,一把一把把割麦子,日子过得真是艰难呀!
白居易也见过农民收麦的艰辛场景: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0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河畔的芦苇挺拔茂盛,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芦苇,可是南阳老家生命力最旺盛的水生植物之一了六经注我。从来没见人照料、眷顾过它,但是每年一到四、五月份,水沟、河畔都会长满墨绿色细长的芦苇,一副葳蕤葱茏、舍我其谁的架势。
千百年来,正宗燕窝一斤多少钱任凭朝代更迭,人事兴亡,它从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这样蓬蓬勃勃、生机盎然从春到冬一辈子凝月诛仙。——人若如此单纯诱红楼11,该多好呀!
06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池塘四周有堤坝,中有蒲草和荷花。

荷花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再说了。那这个“蒲”,是什么植物呢?
这个呀,南阳老家的河沟里太常见了,用方言说叫“毛拉儿”。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明史演义,叶长而尖,晒干后可编成席垫,非常结实耐用,每家每户都有,透气性比家具城里卖的海绵垫子强多了。
儿时的夏夜,除非是下雨,否则我绝对不睡屋里。屋里闷热,受不了。那睡哪儿?——平房顶上!凉快嘛豪门坏女人!抱上用“毛拉儿”做的垫子,铺上灯草席,盖个被单子,舒服极了。
那时候没有雾霾,躺在房顶上,天上的星星清晰可见,多得数不清,偶尔还有流星划过。好希望能再睡一次房顶呀!
07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空姐小花。

这首诗是戍边士兵服役多年归来途中写的,其中最经典的是后边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中的“薇”,指的是豌豆苗。

我上小学的时候,村外东南地种了很多豌豆。大概就是五月份,豌豆荚已经比较饱满了。豌豆秧比小孩儿还要高,有次我们一群小孩儿发现一片豌豆地,真是喜出望外,纷纷钻到豆秧里边,摘生豌豆吃,一边吃一边担心着不要被主人抓住,那惊喜交加的心情一辈子都忘不掉。
08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春天里太阳暖洋洋,黄鹂鸟枝头把歌唱。

“仓庚”,就是黄鹂鸟,南阳人根据它的叫声称它为“黄噜噜”。这种鸟和燕子一样,春天飞来,秋天飞走。黄鹂鸟除了眼角、尾梢是黑色的,其他都是金黄的,很漂亮,但是不常见,数量比燕子少多了。黄鹂胆小,总是栖落在高大的树干上,见人就飞,我从来没见过它的窝在那里。
黄鹂也是古诗中的经典意象之一: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晏殊“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柳宗元有首《闻黄鹂》,称黄鹂为“乡禽”,它的叫声勾起他无限的乡愁: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细细想来,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见过黄鹂了,没听见它婉转动听的“黄噜噜”叫声了寻仙郭牢头。“乡禽”,一个多么让人留恋、怀念、感伤的字眼呀!

燕子黄鹂去了,明年还会再来;白茅芦苇枯了,明年还会再绿。而我清贫而又快乐的童年,却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袁延顶律师,爱诗词,有理想,不油腻。
文章归档